麻黄汤加减治胸痹医案

胸痹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心脉痹阻不畅为主要病机 , 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轻者仅感胸部沉闷、隐痛或胸前不适 , 重者疼痛剧烈、胸痛彻背 。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种常见类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与胸痹相类似 。
【麻黄汤加减治胸痹医案】另外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与本病特点相符者 , 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 , 其病位以心为主 , 然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 如肾虚、肝郁、脾失健运等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 , 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 , 且可阴损及阳 , 阳损及阴 , 互相兼夹出现 , 而表为气阴两虚、气血两亏、阴阳两虚 , 甚至阳微阴竭 , 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 , 且又可相互为病 , 兼杂出现 , 如常见痰瘀交阻 , 气滞血瘀等;临床上常表现为虚实夹杂 , 如气虚血瘀 , 阴虚痰热 , 阳虚痰饮等 。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 , 缓解期以正虚表现为主 , 其中以心气虚最为常见 。病因多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 , 故治宜补其不足 , 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 , 调阴阳补气血 , 调整脏腑之偏衰 , 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标实当泻 , 常用理气、活血、温通、化痰等法 , 尤重活血通络治法 。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 , 在发 ,  , 
作期虽以标实为主 , 但常潜藏着本虚;在缓解期虽以本虚为主 , 但亦可兼见邪实 , 故治疗上当予补中寓通 , 通中寓补 , 通补兼施 , 不可猛攻、滥补 , 当以补正而不碍邪 , 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 。
【临床应用】
彭氏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胸痹 , 药物组成:炙麻黄6g , 桂枝15g , 杏仁6g , 炙甘草30g , 薤白6g , 附子30g(另包先煎) 。水煎服 。
【病案举例】
彭氏观察治疗1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 。患者刘某 , 男 , 56岁 , 1980年12月诊 。胸闷 , 气短 , 胸痛彻背 , 动则尤甚 , 时常发作一年余 。近月余发作频繁 。刻诊:气短声低 , 气急而咳 , 痰少色白 , 畏寒怯冷 , 面色白 , 四肢欠温 , 舌暗苔白 , 脉细数无力 。体温:36℃ , 心率:105次/分 , 血压:16.0/8.0kPa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 , 窦性心动过速 , 偶发室性早搏 。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
此乃胸中阳气不振 , 不能贯心脉 , 则胸闷胸痛;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欠温;不能温分血肉则畏寒怯冷 , 时时恶风 。宜麻黄汤主之:炙麻黄6g , 桂枝15g , 杏仁6g , 炙甘草30g , 薤白6g , 附子30g(另包先煎) 。服药3剂 , 诸症消失 。心率82次/分 , 血压18.5/10.5kpa , 心电图:心肌供血不足 。调理月余 。随访一年 , 未见发作 。
按:胸痹属胸中阳气不振 , 不能贯心脉 , 则胸闷胸痛;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欠温;不能温分肉则畏寒怯冷 , 时时恶风胸痹的形成 , 《成方切用·治气门》喻嘉言曰:“心中阳气 , 如离照当空 , 旷然无外 , 设地气一上 , 则窒塞有加 , 故知胸痹者 , 阴气上逆之候也 。”人之胸中如天 , 阳气用事 , 故清肃时行 , 呼吸往还 , 不愆常度 , 津液上下 , 润养无壅 , 痹则虚而不充 , 其息乃不匀 , 而喘唾乃随咳而生胸为前 , 背为后 , 其中气痹 , 则前后俱痛;上之气不能常下 , 则下之气不能时上而为短气 。此外 , 胸痹 , 胸中之阳气必虚 , 阳虚不运则津液必凝滞而为痰 , 因此 , 胸痹又常可兼有痰饮之证 。胸痹的辨证以分清虚实、标本为要点 。治疗以宣痹通阳为大法 , 根据标本缓急 , 权衡用药 。胸痹由阴寒、痰浊、气滞所致者气宣通 , 即可痊愈 , 其预后较好 。麻黄汤宣肺解表 , 散寒通滞 , 消除病因使胸中阳通阳化气 , 对本证属阴寒凝聚型的有较好疗效 , 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