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理气提胃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理气提胃方
【配方组成】黄芪24g,党参30g,白术15g,木香、炙升麻
各12g,怀山药20g,炙甘草、炒枳壳、炒陈皮各10g,大枣5枚.
遇寒则症状尤甚者,加入良姜,若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酌加桂枝或甘松以温中,并配加白芍.
【作用与功效】补益脾胃,兼以理气,补气与理气同用,寓通于补.
【适应证】胃下垂,脘腹坠胀,饮食不多,饥时胃中不适,稍多食则又觉胀,神倦、脉细或濡,舌苔薄白.
【徐氏临证心得】《灵枢·本藏》篇中就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胃不坚"和"胃下者,下管约不利"等.临床上,胃下、胃薄、胃不坚和下管约不利,都是相互联系而往往同,时存在."胃下",是胃组织结构位置下垂的简称."下管约不利"可能指胃的下口—幽门管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通道约束有余而畅通不够.凡属上述胃下的病人,经X线钡剂检查所见,常常是胃呈鱼钩样,小弯横线低于髂嵴联线,胃的排空迟缓,并常伴有溃疡或慢性炎症(在胃镜检查时发现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尤高).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也大多认为上述病人合并急性胃穿孔而施行手术者,发生率大于正常人,而且术中所见胃壁也较薄.由此联想,古代凭借望诊而推断"胃下""胃薄"等形态方面的病理,这种经验是极为可贵的.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徐先生指出,本证之治法,尤其是药物治疗,补益脾胃之气是医家所习知之法,徐先生认为必须以"通补"为主,寓通于补,使气虚与气滞得以兼顾.这是治疗的关键之一,或者就是治法特点之一.
胃下应重视治肝.特别是有些具有明显情志不畅的患者,或妇女原有或伴有血虚证,血不养肝,肝气容易横逆,以致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联系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曾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胃不忘治肝,这是治法特点之二.
还指出,肾阳命火,暖胃熟谷,肾为胃之关.治疗胃下
疾患应重视补益肾元.一般以阳虚为多见,自宜温肾助阳.
【徐景藩理气提胃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既利于补益中气,发挥协同的药效,也有助于温阳化饮,促进胃的消化和排空功能,减少胃中的潴留液体.这也是治疗胃下应该重视的原则或特点之三.如有郁热者宜清泄,药忌苦寒过度,免损脾胃.气滞血瘀者,宜理气佐以活血行瘀,但不可用破瘀药耗伤正气.对湿盛者应投以苦温或芳香之品,并重视佐用祛风胜湿之法,以鼓舞脾胃.
据徐先生多年的实践经验,诊治胃下患者必须以辨证为主,较常用者有三法.服药调治;重视饮食、情志、起居等方面的调摄;适当锻炼身体;症状改善较为显着,线钡剂复查也有不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本证之治方,是东垣之法.我们在研究《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时,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g左右.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陈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辨脉:右脉大于左脉,数中显缓.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之所以《内外伤辨惑论》中又列辨证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补中益气汤所治证的脉象,李东垣在"饮食劳倦论"中直接提到的是"脉洪大".脉洪大提示阴火盛.
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
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症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证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
推荐阅读
- 徐景藩茯苓泽泻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残胃饮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血府逐瘀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半夏厚朴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解郁合欢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木香调气散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消食和胃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温中暖胃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化瘀通络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 徐景藩湿浊中阻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