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春季性结膜炎医案

春季性结膜炎为季节性结膜炎,每逢春夏暖和季节发病,秋凉后自行缓解,翌年春夏季又发 。其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对灰尘、花粉、阳光等的过敏反应,可能为变态反应I型 。轻症者3~4年后自愈,重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 。多表现为双侧性,自觉奇痒、烧灼感,轻度怕光流泪,有黏丝状分泌物 。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结膜型,角膜缘型,或二者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时复目痒” 。每于春夏季节发病,秋冬季节好转,反复不已,此病缠绵难愈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其病因为肺卫不固,风热外侵,上犯白睛,往来于胞睑肌肤腠理之间而成;或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滞于胞睑、白睛所致;或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上犯于目而致 。治疗上以祛风清热为基本治疗原则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春季性结膜炎医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具有抗过敏作用,对多型变态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效果明显 。对本病有确切的疗效 。
【临床应用】
吴氏等以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春季性结膜炎病例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3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1年 。临床表现:①症状:30例患者均感患眼刺痒时作,间有异物或烧灼感,每于风吹日晒,或揉拭眼部之后症状加剧,甚则奇痒难忍,畏光流泪 。②体征: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呈暗红色,病变多局限于上睑结膜,不侵犯穹窿部,上睑结膜见很多硬而扁平大小不等的淡红色乳头,下睑结膜面也可见滤泡、乳头增生,偶见乳头增生呈大片状隆起,角膜透明,角膜荧光染色阴性,分泌物量少呈黏胶状 。③实验室检查:涂片染色镜检,嗜酸粒细胞增多④舌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
治疗方法:给以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加减,方药组成: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5g,升麻5g,当归10g,赤芍10g,荆芥10g,防风10g,薄荷10g,陈皮10g,甘草5g每2日1剂,每日水煎2次,饭后饮服,6剂为1个疗程 。
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服药1~2疗程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控制和改善,30例中,显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 。随访2年,30例中复发2例 。
按:春季性结膜炎,多以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邪侵袭,致使风热湿邪上犯,郁遏经脉,气滞血瘀而成本病 。故治宜除湿清热,止痒祛风 。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加减,方中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除湿清热解毒,荆芥、防风、薄荷祛风止痒,佐以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升麻引药上行,陈皮以顾胃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得宜,故收到满意疗效 。
【病案举例】
吴氏等治疗病例介绍1:李某,男,14岁,学生 。患者近3年来,每于春季,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刺痒不适,时有异物感,每于揉拭眼部之后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呈暗红色,下睑结膜面滤泡、乳头增生 。前2年发病时均用色苷酸钠滴眼液、可的松滴眼液滴眼治疗,效果不满意,此次就诊,遂投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加减,方药组成: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5g,升麻5g,当归10g,赤芍10g,荆芥10g,防风10g,薄荷10g,陈皮10g,甘草5g 。每2日1剂,每日水煎2次,饭后饮服,共3剂 。1周后复诊,自诉双眼刺痒明显好转,时有异物感 。续用本方巩固治疗1个疗程,双眼刺痒及异物感均消失 。眼科检查见双眼睑、球结膜充血消失,有少量滤泡,少于下睑结膜面1/3.次年春季追踪观察,未再复发 。
安:本例患者病发于春季,双目刺痒,时有异物感,舌淡,苔薄脉弦 。由以上症状可知本例由风热犯肺,肝火上炎所致 。治疗当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主 。故以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加荆芥、防风、薄荷祛风止痒,佐以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升麻引药上行,陈皮以顾胃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得宜,3剂及起效,续用本方巩固治疗1个疗程,双眼刺痒及异物感均消失,疗效满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