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疱疹性咽峡炎医案

疱疹性咽峡炎又称疱疹性咽炎、咽部疱疹、病毒性咽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多由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 。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 。在以后的24h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 。并发症少见 。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 。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 。
本病属中医“喉痹”、“口疮”范畴 。其病因病机为:夏季暑湿蒸腾,或冬春之季应寒反暖,风热邪毒侵袭而致 。小儿因阳气未充,卫外不足,邪毒肆虐,故症状较重 。成人则多由于阴虚不足,表现为虚火上炎 。治疗原则多以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为主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菌及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对本病有很好的效果 。
【病案举例】
王氏等应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9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6例患儿中男55例,女41例 。年龄<1岁30例,1~2岁36例,2~6岁22例,6~9岁8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流涎、拒食,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
治疗方法: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每组各48例 。中药组:黄连3~5g,黄芩3~5g,栀子3~7g射干3~7g,大黄13g,茵陈3~6g,薄荷2~5g,甘草1~3g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2~4天 。抗生素组:以青霉素或红霉素为主,少数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两组其他全身治疗和对症处理基本相同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疱疹性咽峡炎医案】结果:中药组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93.7%;抗生素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27例,有效率43.8% 。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抗生素组(P<0.001) 。
按:疱疹性咽峡炎属中医学“喉痹”、“口疮” 。其病因病机为:夏季暑湿蒸腾,或冬春之季应寒反暖,风热邪毒侵袭而致,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往采用输液、抗生素以及局部对症治疗,临床见效慢,病程常在1周以上 。黄连解毒汤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用其加减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观察降温效果好,口腔溃疡愈合快,使病程明显缩短,一般只需服用2~3剂即可收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