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渗出性中耳炎医案

渗出性中耳炎,即中耳腔内有液体存留,是由于咽鼓管通气及排液功能障碍,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所引起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 。或称为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 。主要表现为胸闷、耳闭塞感、听力减退可伴耳鸣,以及吞咽时耳内有“咋喀”声或“砰砰”声 。并有自声增强现象(即别人讲话听不见,而自己讲话觉声音很大),有时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改善 。本病的发生原因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病因,其它凡能引起咽鼓管机能障碍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增殖体肥大等,均可并发本病 。
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香烟烟雾也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 。
【临床应用】
唐氏2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中耳炎13例,16只耳 。其中鼓膜内陷,呈橙黄色,鼓室积液长久不易吸收者,多为脾虚湿阻所致 。治宜补气健脾,渗湿通窍 。基本方:党参、白术、扁豆、山药、茯苓、薏苡仁、藿香、佩兰、苍耳子、石菖蒲、泽泻、冬瓜皮、石斛、白芍 。加减:平素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吞服;鼻咽部黏膜红肿明显者,加赤芍、蚕蛹 。临床做到辨证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
【病案举例】
1.刘某,男,35岁,1996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两月前因感冒致右耳胀闷,耳内微疼,听力下降,自听过响,诊断为渗出性中耳炎,经鼓膜穿刺抽液症状减轻 。4天前症状再现,恐于鼓膜穿刺的痛苦,故求治于中医 。刻诊:右侧鼓膜淡红色,于紧张部中下方可见液平面,舌淡胖苔白,脉浮滑 。证属湿阻清窍,复感外邪 。治宜健脾祛湿,散邪通窍 。药用:党参9g,茯苓、生薏苡仁各20g,桔梗、生山药、白扁豆各10g,薄荷6g(后下),牛蒡子、白茅根各10g,菊花6g,板蓝根20g,清半夏6g.5剂水煎服,每日服2次 。
服至4剂时,顿觉右耳豁然开朗 。检查:右耳鼓膜液平面消失 。为巩固疗效,继服3剂 。3
按:患者因患感冒,余邪扰及脾胃,脾胃运化失职,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蕴于脾胃,上犯耳窍则流黏液 。究其本质为脾虚生湿所致,故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来健脾益胃,祛湿化浊 。收效良好 。
2.王某,男,47岁 。1996年5月17日初诊 。1月前因感冒后右耳胀闷,听力差,自听增强,伴有头胀,头沉,曾诊断为“渗出性中耳炎”,先后4次行鼓膜穿刺抽液,口服阿莫西林、氟美松、扑尔敏等西药,症无明显改善而就诊于我科 。检查:右鼓膜弥漫性充血外突,紧张部可见液平面 。舌体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脉滑 。诊断:耳闭 。辨证湿邪上阻窍 。治宜健脾祛湿,散邪通窍 。先行鼓膜穿刺抽液,处方参苓白术散化裁: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20g,桑白皮10g,菊花10g,金银花15g,板蓝根15g,泽泻2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用药4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头脑清醒,耳闷大减,听力基本正常,检查:鼓膜无外突,液平面消失 。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继服5剂痊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渗出性中耳炎医案】按:耳闭类似现代医学渗出性中耳炎,多因鼻、咽部的炎症致咽鼓管阻塞而发病,亦与变态反应、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 。中医认为,脾虚生湿,清阳不升,湿浊邪毒停聚耳窍导致耳闭发生本例曾反复行鼓膜穿刺无效是因为只治其标而未治其本 。今行鼓膜穿刺后用中药治其本,方中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除湿通络为主药,配伍金银花、菊花、板蓝根、桑白皮散邪通窍 。诸药并用脾得健运,水湿消散,窍道通畅,标本并治,相辅相成,故能收效迅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