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花剥苔医案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花剥苔医案】小儿花剥苔是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的一种表现,俗称“地图舌”,常见于五六岁以前的小儿 。这种舌象往往长时间不会改变,平素可无不适感,但在感冒、肺炎、泄泻等疾病中剥落范围增大,舌质深红,而引起舌炎、疼痛,影响进食 。现代医学认为剥苔舌可能与过敏体质、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以及先天异常有关 。中医认为,舌和脾胃关系密切,“开窍于口”,“苔乃胃气之熏蒸”,脾胃功能的优劣可直接影响舌苔的变化,花剥的形成主要是脾胃气不足所致 。故可采用健脾益气的参苓白术散来治疗 。
【病案举例】
.1.赖某,男,1岁4个月 。患儿平素母乳不足,补以杂食,纳食差,大便时干时溏,出生后4个月时发现舌苔花剥,每当感冒或身体不适,花剥范围增大,疼痛拒乳,曾持续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C及胖得生等,始终未愈,于1983年2月3日就诊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中剥呈地图样,指纹淡红 。证属禀赋不足,脾虚气弱 。治宜益气健脾,消食助运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党参6g,云苓6g,炒白术9g,白扁豆9g,山药10g,陈皮5g,砂仁4g,鸡内金5g,薏苡仁9g,神曲6g,谷芽6g研细末分3次冲服3剂,日服1剂,分3次服 。6日复诊,纳食增加,剥苔面积明显缩小,因煎药困难,后将此方按原比例自制为散剂,日服3次,每次2g,20天后随访,食欲良好,体重增加1斤,花剥舌消失,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均匀,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
2.刘某某,女,3岁半,1983年11月12日初诊 。幼儿体弱,经常感冒,屡患肺炎,10个月时发现舌边与舌中三处剥苔,遇有发热或饮食不调则可见到多处剥苔,而且原有剥苔面积增大,舌质红 。
两个月前患百日咳,此次就诊时顿咳已愈,唯夜卧不安,多汗,烦躁易哭,食欲差,偏食,便溏,有时进食自诉舌疼 。望其面色萎黄,口干唇红,精神倦怠,舌苔较黄厚,有4处剥苔,剥苔处舌质红绛,脉细数,证属正气虚弱,复因久咳伤肺,久嗽伤脾,致肺脾两虚,气阴不足,兼有积滞化热之象,首当养阴益气佐以消食导滞,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g,麦冬9g,花粉6g,扁豆9g,胡黄连4g,珍珠母5g,党参9g,云苓6g,三仙各6g,鸡内金g,研末分3次冲服 。3剂,日服1剂,分早、午、晚3次服 。16日二诊,其母诉,药后汗减睡安,饮食增进,精神好转,视其舌质转为淡红,但仍是舌苔较厚而花剥,面积未见明显缩小,细思小儿自1个月开始舌苔花剥,乃由素体正气虚弱所致,百日咳后期,气阴耗伤更重,而使剥苔增多,面积扩大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乏源,脾胃功能不足,正气便虚弱,小儿以胃气为本,治病必求其本,故改用益气健脾,开胃助运兼顾胃阴之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化裁:党参30g,云苓30g,白术30g,扁豆30g,山药30g,麦冬18g,薏苡仁20g,玉竹15g,砂仁15g,鸡内金15g,神曲10g,谷芽10g 。共为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3g 。服药半个月,门诊随访,面色红润,纳食佳,大便正常,舌苔花剥消失,1年后随访,发育正常,营养状态良好,感冒次数减少,再未患过肺炎,只是一次因贪食生冷,吐泻后,又出现两处舌苔剥落,面积较小,即服前方(剩余药物)5天而愈
按:脾胃虚弱则湿自内生,湿滞则气机不畅,故临床可见纳化不佳、消瘦、脘腹胀满、大便不调等表现,当此之时,若能补其气、健其脾、除其湿、调其气,使脾健胃和正气得复,花剥舌自可痊愈 。参苓白术散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扁豆、山药、莲子肉补脾,砂仁理气,薏苡仁渗湿,而成益气健脾渗湿和胃之良方 。但“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脾虚运化无力,胃纳呆滞,故酌加运脾消食之内金、谷芽、神曲,更凑健脾之功 。兼有肺胃阴虚之见证,故加玉竹、麦冬以养肺胃之阴 。患儿舌苔白腻而花剥,多为食积或寒湿秽浊之邪阻滞胃气,故应适当选加芳香开胃之品,如藿香佩兰、蔻仁、三仙,即所谓“补脾必先开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