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婴儿惊啼证医案
惊啼,该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 。又名胎惊夜啼,此证与惊风有别 。由于肝气未充,胆气怯而易惊,引起啼哭惊惕 。论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眠,若心气不和,邪热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故暴惊而啼叫也 。中医认为,夜惊多因小儿禀赋不足,脾胃娇嫩,平日偏食,胃纳不振,营养摄入不足而造成阴虚;或遇热病后体虚;或过于贪玩疲惫,以致气阴耗伤,心神虚怯 。
如包裹衣着不当,感受风寒,或哺乳不当,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啼哭惊惕 。临证时应该详细审视检查,是受惊、受风,或是腹痛,以及有无其他原因等,都要加以分析,然后论治 。
《巢氏病源》小儿惊啼候:小儿惊啼者,是于睡眠里忽然啼面惊觉也 。由风热邪气乘于心,则心脏生热,精神不定,故卧不安则惊而啼也 。
钱乙论:惊啼者,邪热乘心也 。当安心,安神丸主之 。
《万全方》小儿啼叫方论:小儿有惊啼,有夜啼、有躯啼 。夫惊啼者,由风邪乘心,脏腑生热,热则精神不定,睡卧不安,故惊啼 。
夜啼者,脏冷也 。夜则阴盛,阴盛相感痛甚于昼,故令夜啼 。一云: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可作法术断之 。其躯啼者,由腹中痛,甚,儿身躯,张气,蹙而啼也 。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儿在胎时已受病也 。其状肠胃虚冷,不消乳哺,腹胀、下痢颜色青白,而时或啼叫是也 。
《五关贯真珠囊》论小儿惊啼者,睡里惊啼,因风热而得 。邪气在心生热,精神不定,故不安而惊也 。
翰林待诏杨大邺问:小儿夜啼、惊热、搐搦者为何?答曰:自奶母不慎口恣,餐诸毒之物壅人奶堂,或即变蒸未解,客忤受惊 。但是小儿神气虚怯,脉息微细,奶而成 。惊则有热,热则生病,惊热共触于心 。心为帝王,心不受触,是五脏之主 。心既受触,是致夜啼惊叫,睡里搐搦,惑人迷徒 。早不寻医,直得目滞上翻,手脚痹,挥发虚霍,而求神拜鬼,荒忙书符,皆是助疾为 。须是药饵良医,人之性命不可轻耳 。
【病案举例】
党兰玉应用理中汤加减治一患儿惊啼,疗效确切 。曹某,男,出生2个月10天,2004年1月20日初诊 。10d前其父回家因大声说话,将熟睡中的婴儿惊醒,此后昼夜入睡不久即惊乍,哭闹不止 。某医院CT检查未发现异常 。初诊时笔者按惊伤心肝,引动肝风施治,用全蝎、钩藤、僵蚕、蝉衣煎服,服后2d未发作,嗣后惊乍反更频繁 。二诊时详询得知患几平素睡时露睛,神疲,哭声无力辨为心神不宁,脾虚生风 。治宜温补脾胃,安神定志 。遂予理中汤加减:党参5g,焦白术3g,姜4g,茯苓、茯神各6g炙远志1g,炙甘草1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200ml,装保温奶瓶,频服之 。1剂尽,3d未见惊乍,第4d发作1次 。再进剂后5d未见发作,守方继服3剂以资巩固 。随访1年,未见复发 。
【理中丸加减治婴儿惊啼证医案】按:惊啼一病临床很常见,最早的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发生责之于惊吓 。本例患儿为五脏阴阳稚嫩之体,脾胃胆之气禀赋不壮,惊伤心胆之气,心脾气虚,发为惊啼 。故初用平肝息风药不效,后拟理中汤加茯苓、茯神、远志以补脾气,安心神,俾脾气复健,心神得定而惊啼自止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乳癖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乳泣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崩漏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术后顽固性腹泻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腰椎骨质增生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骨折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胃癌手术后口疮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胆道术后“T”管引流胆汁过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