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腰椎骨质增生医案

骨质增生症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又称为增生性骨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病、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是由于构成关节的软骨、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变性、退化,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变化,而出现骨破坏;引起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导致关节变形,当受到异常载荷时,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骨质增生大多数发生在颈椎和腰椎,手指和膝关节处亦可发生,但比较少见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骨质增生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 。中医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痰湿内阻、肝肾亏虚等有关 。
本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用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等关节 。病因主要有:①原发性骨关节病是由于年龄增长、长期劳累,导致骨关节退行性改变韧带松弛,肌肉力量下降,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的周围形成骨刺,从而引起关节炎 。②继发性骨关节病多因关节创伤、发育畸形等导致关节面不平、受力不均而引起本病 。
病变发展及分类:腰骨质增生在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隐蔽阶段,实际已经出现了增生部位,增生的厚度或长度仅在1~2mm左右 。此时对人的活动尚不构成影响,且无自我感觉,或稍有感觉也不体现为明显的症状 。所以,在隐蔽期一般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2年的时间 。第二阶段为明显阶段,骨质增生的长度超过5mm以上,对人体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左边椎间盘增生时,人体向左倾斜和弯曲,左边的肢体即引发酸、痛、麻感 。
反之亦如此 。有的人处于正常体位时也会产生一些症状,这说明某处神经长期受压迫 。此阶段如果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疗,则可能长期痛苦,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活动 。这一阶段可延续多年,而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瘫痪或运动障碍阶段,一般骨质增生部位多、增生长度超过10mm以上,多年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导致瘫痪或行走困难 。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以腰三、腰四最为常见 。
临床上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痛、胀痛、僵硬与疲乏感,甚至弯腰受限 。如邻近的神经根受压,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出现局部疼痛、发僵、后根神经痛、麻木等 。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起坐骨神经炎,出现患肢剧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个下肢放射 。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腰痛”的范畴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 。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则多由于肾虚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肾虚腰痛的多发性,认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所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
【病案举例】
陈少冬用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该病,疗效明显患者腰腿痛数年不愈,今疼痛又作,卧床不起,入夜益痛,面色晦暗,畏寒喜暖,体检:直腿抬高试验30°(+),腰椎棘突两旁压痛明显,两下肢后外侧均有压痛 。证属中阳不足,筋脉不利 。药用附子理中丸加蔪蛇、牛膝、鸡血藤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5剂后,腰腿痛顿减,能下床活动,后继守原方,并将附子、白术分别渐次加至25g、40g,服药约1月,病症若失,起居活动如常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按:骨质增生又称骨刺 。以前人们一直把“骨刺”当作是风湿骨痛的症状,从而忽略了骨质增生,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通过X线摄片便能清晰地辨认骨质增生的部位和增生的程度 。如今,通过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医对“骨刺”的认识也有了一个飞跃 。
【理中丸加减治腰椎骨质增生医案】临床证明,长期服用中药(如附子理中丸、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治疗骨质增生的效果是比较显着的 。不过,为了提高中药的疗效,在治疗时还应根据疾病的阶段和患者的体质认真辨证才行 。中医认为,骨质增生的早期多为瘀邪交结、凝而不散,治疗应化瘀祛邪、舒筋通络 。巩固疗效可服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10g,连服3个月 。如果病人已是骨质增生的后期,则多系肝肾不足、虚中夹实 。不足者有阴虚、阳虚之分,夹实者有瘀结、湿热之别,病情比较复杂 。阴虚者表现为口燥便坚,形瘦眩晕;阳虚者肢体畏寒,小便清长,阳痿滑泄;湿热者多有关节肿胀,关节内有积液,按之波动,屈伸不利 。治疗以补肾软坚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骨质增生时,有许多中医师都喜欢使用马钱子或马钱子制剂 。临床证明,马钱子及其制剂对骨质增生的确有很好的疗效 。但是,马钱子辛热有毒,服后有头晕和周身热感,应严格掌握其用量和禁忌患者不可急于求成而擅自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