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多涎症医案
多涎症是因寒邪侵犯脾胃而引起口流大量唾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故又名胃冷吐涎 。本病多因外感风寒,或久淋阴雨,久宿霜露,寒湿侵入肌肤,伤及脾胃,以致运化失常,津液寒凝而上逆,由口大量吐出,此外,如空肠过饮冷水,寒邪客于脾胃,亦可导致本病 。
【理中丸加减治多涎症医案】药物性多涎症是由于患者长期大剂量服用氯氮平,损伤脾胃之阳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失于通降,反上溢于口致沫过多的病证 。
多涎一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多由脾热上蒸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化无力所致 。若涎多黏稠而臭,为脾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若涎多清稀,为虚寒,治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减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上 。”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 。
【临床应用】
张中发等对应用氯氮平的患者所致的流涎,分别以多塞平(多虑平)和理中汤加味治疗作对照研究,结果如下,方法:两组分别服用理中汤和多塞平,理中汤组取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吴茱萸6g,苍术1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取500ml,分两次服,多塞平组由50mg/d加至100mg/d,疗程2周结果与讨论:两组起效时间分析,理中汤组第6天开始起效,而多虑平组第4天就开始起效 。疗后1周理中汤组有效率(6.7%),明显低于多塞平组(46.7%),两组有极显着差异(x2=12.72,P<.001),而在治疗结束时,理中汤组(74.2%)和多塞平组(71.0%)的有效率相当(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反应量表(TESS)评定分析,理中汤组无不良反应多塞平组出现头晕2例,口干2例,便秘2例,有显着差异(P<.01) 。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中焦虚寒 。氯氮平所致的流涎,与中医理论“苦寒伤胃”相似,患者长期大剂量服用氯氮平,损伤脾胃之阳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失于通降,反上溢于口致涎沫过多,理中汤通过健脾和胃散精而止流涎,多虑平通过阻断乙酰胆碱体而减少流涎,二者作用机制不同 。理中汤后期疗效明显,且无不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病案举例】
患者,女,23岁,教师,1998年1月24日初诊,患急性胃肠炎后喜涎沫 。患者于1年前因饮食不洁引起吐泻,经治吐泻虽止,但以后饮食稍有偏凉或滑肠作用即便烂次数增多且伴呕恶、反胃、嗳气,喜唾涎沫 。本次因节日加菜多食后,又有呕吐腹泻发作,经中西治疗泻吐止,惟感疲乏头晕纳差,口中唾涎较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此属病后脾胃虚寒,本来投以理中汤加味即可,但患者煎药不便,故改成附子理中丸130g(江苏产),早晚各服9g,服药2d即觉唾液明显减少,胃口好转,但口干喜饮,嘱其继续用药或可改用淡盐水送服 。5d后,症状消除 。
按:患者1年前因饮食不慎,脾胃损伤后,一直未得到有效恢复,以致节日多食各种菜肴后,进一步损伤脾阳而致吐泻又作 。经治后吐泻虽止,但中焦虚寒仍未完全恢复,出现乏力,纳差,喜热饮,畏寒,口中唾液较多,频频唾涎沫,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此乃脾胃虚寒,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反为涎液所致 。故治仿仲景法,理中丸加附子、炮姜,其肾阳有温煦脾阳之意,以冀恢复阳气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胆道术后“T”管引流胆汁过多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唾液减少症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过汗伤阳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不明原因高热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失眠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眩晕医案
- 土豆丸子子如何做 土豆丸子做法
- 脆炸紫薯糖果怎么做 酥脆紫薯丸子的烹饪技巧
- 理中丸加减治发作性睡病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急性肠胃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