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失眠医案

【理中丸加减治失眠医案】失眠是指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人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
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人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歌性醒来而引致睡眠不足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据统计,约有30%的成人患有失眠 。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入寐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应辨别虚实 。
失眠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失眠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失眠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 。但失眠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故清代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
【病案举例】
李某,女,45岁 。数月来每至夜则辗转反侧不能眠 。心中烦躁,自汗恶风 。素体脾虚,每食油腻寒凉之物则久停胃中,不能运化 。
查:面白不泽,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迟 。诊断:不寐(阳虚不纳,心脾失养) 。治宜温阳纳气,补益心脾 。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8g,白术18g,干姜18g,炙甘草1g,制附子9g,白芍9g,酸枣仁9g,大枣30枚 。服药10剂后能安然入寐,继服10剂余症亦除 。
嘱服理中丸月余,以资巩固 。
按:《内经》云:“天有昼夜,人有起卧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人有寤寐与天应之 。阳气出为寤,阳气为寐 。太阴为开,开者阳气入里以温煦脏腑,以休养生息,则人可寐 。若太阴开机不利,不纳阳气归藏,游走于外则脏腑失养,神无所藏,则人不可寐,阳不归根,虚浮于上,其症见心中烦躁;阳虚不固,症见自汗恶风;胃主纳,脾主运,脾虚不运则食停中焦,脉细迟为阳虚推动无力 。理中汤加附子以其与参、姜并用,能温摄元阳,下归其根 。白芍与参术合用益气固表,与枣仁、炙草合用酸甘养心,合方共有温阳纳气、补益心脾之效 。
《伤寒论》太阴病273条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伤寒论》太阴病277条治则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宜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者脾之府也,位居中焦为水谷之海 。主受纳,主运化,主统血,主升降;化生五味,为后天之本太阴病之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 。何故也,“藏寒生满病”;土虚不载物,则吐,食不下;脾气不守则自利;藏有寒故不渴 。所此“藏有寒”
是太阴病之关键所在 。此“寒”非偶感外寒而发,正是太阴脾胃先天禀赋不足,故而表现出一派里虚寒之证 。其舌脉辨证要点: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或滑,脉沉细或迟缓 。其治方要时时顾护太阴之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可见维护阳气之重要 。理中汤正以温中助阳而立法,契合太阴之病机 。方中党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强脾胃为君,所谓“虚者补之”;干姜辛热,温中而扶阳为臣所谓“寒者热之”;白术甘苦温,燥湿健脾为佐;炙甘草味甘色黄,得土气最全,为补脾安中, 。
之圣药,并调和诸药为使 。全方辛甘化阳、温中健脾,凡由中焦虚寒所致各种杂证,非温补不能奏效者,均可选用本方 。正如张仲景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