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乳癖医案

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
乳癖可见于西医学的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 。西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分泌相对增高 。本病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可能发生于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 。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多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素乱而罹病 。而不良精神刺激导致的郁郁寡欢、孤独焦虑则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催化剂”,多见于25~40岁月经不太规则、经量少、经期短、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和哺乳不良的妇女 。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多发生在月经前,一侧或双侧乳房有轻重不等的疼痛、胀痛、刺痛或刀割样痛,疼痛可向胸前区、侧胸和腋下放射,直到月经来潮后,疼痛锐减或消失 。少数为无周期性的乳房持续疼痛,有时连衣服摩擦、胸罩压迫都会引起剧痛,尤其在上肢用力后更加明显 。乳房内有散在或局限于某部分(以乳房外上方多见)的米粒样、豆样小结节,结节可融合成片状、条索状或无清晰边界的肿块,质韧而不坚,可以推动,而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随着月经的到来,胀、痛结节消失 。有时乳头有溢液,或有颈部和腋前淋巴结轻度肿大,这一过程是月经周期中乳房的正常生理过程 。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情志内伤、忧思恼怒有关 。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若情志内伤,忧思恼怒则肝脾郁结,气血逆乱,气不行津,津液凝聚成痰;复因肝木克土,致脾不能运湿,胃不能降浊;则痰浊内生气滞痰浊阻于乳络则为肿块疼痛 。八脉隶于肝肾,冲脉隶于阳明,若肝郁化火,耗损肝肾之阴,则冲任失调,《圣济总录》云:“冲任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所以本病多与月经周期相关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冲任失调,病在胃、肝、脾三经 。
中医辨证的主症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胀痛或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动,增长缓慢,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 。兼见肿块和胀痛每因喜怒而消长者,证属气滞痰凝;若每于月经来前加重,月经过后减轻者,则为冲任失调 。
乳癖的病机不外乎肝郁气滞、气滞痰凝、血瘀痰凝、冲任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等 。临床当仔细审查病情,辨证施治 。目前,对乳腺小叶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一般只需用胸罩托起乳房,对症处理,口服常用的药物以中药为主,如逍遥丸、乳癖消、乳增宁等,西药以三苯氧胺为主 。
【病案举例】
谭成邦等运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女性乳癖多例,效果满意 。李某某,女,28岁 。患者素性急躁,长期饮食不佳,2d前发现两乳房各生一肿块,经用疏肝理气、消瘰疬之品,效果欠佳,即来就诊 。查其两乳房各有2cm×2cm大小的肿块,有胀痛感,伴腹胀喜按,眩晕,四肢倦怠,舌苔白微腻,脉虚弦 。此乃肝郁脾虚,痰湿内结 。治宜温脾土,疏肝木,化痰湿 。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炙甘草、干姜各5g,柴胡、法半夏、枳壳各10g,香附15g服上方3剂后,患者肿块明显减小,且腹胀、眩晕等症也渐减 。继服上方4剂,肿块消失而愈 。
按:本例患者由于长期饮食不佳,又用疏肝理气、消瘰疬等攻伐之品,使脾胃虚弱,加之素性急躁,肝气郁而不畅,克伐中焦脾胃,使之更伤,脾胃损伤、运化无力则痰湿内生聚于乳房而生乳癖 。故改用理中汤以温煦脾胃,使痰运湿化,佐以理气之品,使乳癖之病日渐消失而愈 。着名中医妇科专家李积敏博士认为肝气郁结为其主要病机,但与冲任失调又有直接关系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与胃相表里,肝气宜疏泄条达;若恚怒忧郁,思虑过度,肝脾受损,气滞痰凝及血瘀,出现乳房结块胀痛 。《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外症医案汇编》:“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据李积敏博士临床治疗医案初步统计,约有近九成的患者病因与情志不畅、多思善虑有关,且肿块大小与胀痛情况也随喜怒而消长 。再者,乳房为胃经营运之处,也是冲任气血渗灌濡养之所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隶属于肝肾,关系于脾胃;循胸而行,与乳房生理病理息息相关冲任失调,痰气郁结,血阻为瘀,气、痰、瘀血互结于阳明之路,则出现乳房结块疼痛 。总而言之,肝气郁结、冲任失调为本病的病机特点 。
临证时,需要仔细辨认,方可出手投方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中医对本病有较好疗效,但本病为慢性病,需坚持治疗方能获愈 。
【理中丸加减治乳癖医案】②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 。③本病应注意与乳腺癌鉴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