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要点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注释药物为何发生毒副反应时云:“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量违舛、汤丸(型)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殒命 。”所说十分中肯,他指出的问题,在目前仍然是预防中药毒副反应发生的关键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以下再作些具体分析 。

1.医务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理解中药确实可以发生不良反应,做到胸中有“数”,避免超量用药,正确处方选药 。有的中药,其有效成分本身就是有毒成分,所谓“因毒为能” 。例如《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条云:“如虫行皮中,即愈 。”我们知道,乌头类中毒的早期症状是舌唇及肢体发麻,“如虫行皮中”即发麻感,是附子早期中毒的表现仲景提出“即愈”其含义应是:嘱咐病家,病将愈,不必再服 。或是著书时垂示后学的告诫:如虫行皮中,不可再服 。
目前有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每寄希望于中药治疗,尤其是一些已知有毒的药物如华蟾蜍素、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去甲斑蝥素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雷公藤、闹羊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认真斟酌剂量同时,对单方、验方、秘方等要持科学态度,不要盲目搬用另一方面,加强医政、药政管理,开展卫生宣教,取缔伪劣药品等,都是预防中药毒副反应的重要措施 。
1995年,政府制订了整顿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标准加强了管理,严禁下列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进场交易: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羊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
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毒性中药材的饮片定点生产企业验收标准》加强对毒性中药材饮片的生产管理,严禁不具备毒性中药材饮片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生产,防止未经依法炮制的毒性饮片进入药品流通领域,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
2.我国地域辽阔,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且品种繁多,而迄今无生药规范化的统一命名 。以致或同物异名(如麦门冬一药,其异名有麦冬、麦衅冬、禹余粮、不死草、乌韭、爱韭马韭、羊韭、禹韭、忍冬、是、凌、髓脂、候垒、麦文、麦门、门冬、山管雉骨木、阶前草、水带草、瓜黄、苏冬等二十余种) 。而禹余粮和忍冬又和另两种中药同名 。或同名异物(如青蒿素并非从青蒿提取的,而是从另一种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易致混淆 。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药品种较确切而不混乱的仅有135种,所占比例甚小 。因此,可能出现已知患者对某药曾有严重过敏反应,而仍用同药异名品,导致再次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十分值得重视 。
有些植物中药,并不是全体有毒,故对中药药用部位的鉴定很有必要 。有一些中药,其本身就含有拮抗某些毒副反应的成分,如人参皂甙B、C有溶血的作用,而人参皂甙A则有抗溶血作用 。在人参芦中所含的三醇型甙较人参为高,有明显的溶血活性 。凡此之类,在提取时应妥善处理,不可混同,更不可替代作人参用 。目前更多的情况是对中药的毒性成分并不十分清楚,这就导致处理上的困难还有因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对生药的毒性成分有何影响,如唐《新修本草》云:“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 。”此外,在贮藏过程中对生药的毒性成分变化如何等等,都还缺乏完备的科学资料以资依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更是十分贫乏 。总之,中药生药的质量控制还做得很不够 。为了提高疗效和防止毒副反应,以上所举都是既复杂而又亟须解决的艰巨工作 。
3.在问诊时应注意询问个人史和家族史,了解有无过敏史 。对病人已在服用的处方和药物,也应作详细周密的了解,以免引起蓄积中毒和及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先兆表现,如已出现瘙痒、皮疹等,即应考虑原处方用药的致敏问题,提高戒心 。
当确诊患者对某中药过敏时,应在病历显著位置予以注明 。
4.在政府没有作出新的规定之前,中药应按传统方法认真加工炮制 。配方力求分量正确,改正现在那种用手抓代秤的草率现象 。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要点】煎药最好采用陶罐,尽量避免用铝锅煎药曾有报道,1例32岁女性,处方中用朱砂(硫化汞)2.5克,家属将朱砂置于铝匙中加水研细,发出一种刺鼻的臭鸡蛋味,朱砂颜色逐渐变灰暗 。患者服用后出现腹痛,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心音低钝 。发生“铝汞齐”(铝合金)中毒事件
5.不少药物可以由血浆转运到乳汁,进而由乳汁影响乳儿 。由于新生儿体内正常的酶系统尚未完整或活力很低,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很差,容易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哺乳期的母亲用药要特别慎重,以免引起乳儿药害 。如果必须应用某些可能对新生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
最后,提一下中药的妊娠禁忌,实质也属于“不良反应”的范畴,不仅是可以引起堕胎,而且还可能发生其他方面不良的反应国外报道2%新生儿有各种各样的生理缺陷,妊娠期间滥用药物不无关系 。中药在这方面的不良反应究竟如何,尚乏资料但《本草汇言》云:
“妊娠产后……勿轻用大黄 。”大黄的主要成分之一大黄素-1-葡萄糖甙有致突变性,故应考虑其致畸胎的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当然,药物对于胎儿的作用效果,除药物本身外,还与剂量持续服用时间、通过胎盘的速度和程度有关,尤其取决于胎儿发育不同时期的反应故而中药究竟是否会致畸胎?是否会致癌?也应加以研究目前虽尚未见临床报道,但在实验大鼠中,观察到饲食紫草根或叶,数百天后,4%~86.3%发生肝肿瘤,喂饲紫草根的发生率较紫草叶明显为高 。
看来中药新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狠下一番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