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炒制的功效和作用
一、中药炒制概述
炒制是将净药材或净生片,置炒药锅(斜锅或平锅)内,经微火加热,不断翻动,使饮片均匀受热的一种制作方法 。炒制可分为清炒(不加辅料)麸炒(加麸皮炒)土炒(加灶心土炒)等 。
1.清炒制中药清炒制传统认为起到如下作用:
(1)利于煎出药效和捣碎:一般种皮坚硬的种子类药材如决明子、牵牛子、牛蒡子、酸枣仁等,经炒制后可使质地松脆,种皮鼓起或爆裂,入汤剂时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和配方时易于捣碎 。
(2)可增强其消导作用:中医临床常用的消导药如山楂、麦芽、神曲、槟榔等经炒制使药材部分焦化,以增强其健脾消导的作用 。
(3)利于保持饮片质量:如种子类药材,生品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其共存的酶(氧化酶,脂肪酶等)易促使种子萌动而引起成分变化,故传统有“逢子必炒”之说 。如槐花、杏仁、芥子等含甙类成分药材,在其共存酶的作用下,易受酶解而影响其有效成分及其治疗效果 。经加热炒制后,可使酶受热(约在70℃左右)而失去活力以保存固有的有效物质 。同时药材受热后可除去残余水分,杀灭霉菌和虫害,保持饮片的质量 。
2.麸炒制
麸炒制系将净药材生片与定量麸皮共同受热熏炒的一种炮制方法 。
中药麸炒制传统认为可起到如下作用:
(1)能增强其健脾作用:如常用于健脾利湿的山药、苡仁、芡实、神曲等,经麸炒制后,可助其引药入脾经,增强醒脾和胃的作用 。
(2)能缓和药性:如一些含挥发油量较高的中药白朮、枳壳、枳实等,由于多量油质服后易引起恶心发呕的副作用,传统认为“燥性” 。经麸炒制后,可减低其含油量,起到缓和其燥性作用 。故有“麸炒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之说 。
(3)起到矫臭的作用:如昆虫类药物僵蚕等有一定腥
气,经麸炒制后可起到矫臭作用 。
3.土炒制土炒制系将药材生片与定量灶心土(伏龙肝)细粉加热共炒的一种炮制方法 。
灶心土性味辛,温 。具有温中止呕、健脾止血的作用 。主要含有硅酸盐及氧化铁等成分,并含有钠、钾、镁、钨等氧化物 。
【中药炒制的功效和作用】中药土炒制传统认为主要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其补脾安胃的作用 。
二、中药炒制药一般制作方法
1.清炒制清炒制是将炒药锅用微火加热,加定量的净选后药材或生片,用铁铲或竹帚,不断翻动,使药材均匀受热,炒至一定程度,随即取出,摊晾凉炒制根据不同要求,分炒微黄和炒微焦化两种 。
(1)炒微黄:要求将药材,微火(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显微黄火色或比原药材色泽加深,见有微鼓起或爆裂声,透出固有香气为度 。
(2)炒焦化:要求药材,经大火(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化显焦褐色或焦黄色,透出焦香气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净火星,取出,摊晾凉,干燥 。
炒药锅手工炒制时,一般采用30度左右的斜锅 。机动炒制时,采用平锅或转筒式炒药锅 。炒制一般受热温度:炒微黄约在160~170℃,炒焦化约在190~200℃左右 。
注意事项①炒制将原药材按大小分类,分别炒制,以便掌握受热程度 。②炒微黄时,多用微火,炒焦化时多先用微火而后采用大火 。③炒焦化选用铁铲,出锅前灭净火量,防止复燃 。④出锅后及时摊晾散热 。
2.麸炒制麸炒制系先将炒药锅加热后,均匀撒入定量的麸皮,待麸皮受热焦化起浓烟时,随即加入净药材或生片,用铁铲急速翻炒至药材表面显黄色或色加深时,取出,用铁丝筛筛去焦麸渣,摊晾凉 。
辅料用量每药材100公斤,用麸皮10公斤 。
注意事项①麸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达到薰炒的作用,一般用中火,火力要均匀,预先可取少量麸皮作预试 。②撒布麸皮时要均匀布于锅壁上,不要集中一处,操作宜快 。③麸炒制的原药材、饮片,要求干燥,否则易粘附焦麸末 。
3.土炒制土炒制系先将定量的灶心土细粉,置炒药锅内,用微火加热,炒至土现轻松状态,随即加入净药材或生片,翻炒至饮片表面附有土色并透出饮片固有香气时,取出,用铁丝筛筛下灶心土连用,饮片摊晾凉 。
辅料用量每药材100公斤,用灶心土细粉20公斤
注意事项灶心土炒制时,可连用,若土显黑色时,可再更换新土 。
推荐阅读
- ?中药“毒”的历史观
- 中药药汁制的功效和作用
- 中药蜜制的功效和作用
- 中药姜制的功效和作用
- 中药盐制的功效和作用
- 中药醋制的作用功效与制作方法、步骤流程
- 中药酒制的作用方法、目的、作用与功效
- 大秦艽汤的美容功效与作用
- 牵正散的美容功效与作用
- 紫蓝方的美容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