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给我国初代导弹装上“眼睛”的百岁院士走了
2022年3月16日3时56分 , 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 享年101岁 。
陈敬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 抗美援朝期间 , 他关于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成果 , 帮助解决坑道战通讯难题 , 为传递军情赢得宝贵时间;他为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东风一号”的天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 让导弹拥有了锐利的“眼睛”;在他的领导下 , 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一号”制导站天线实现性能飞跃;他牵头我国防御系统初期多个雷达的建设 , 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为祖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 被称作航天事业“育苗人”……在与科研相伴的70年里 , 他坚守强国梦想 , 矢志不渝 。
指引红旗导弹击落“U-2”
1957年 , 陈敬熊所在单位与其他数家科研单位组建成国防部五院二分院 , 他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
随后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后称为“东风一号”)导弹天线 。 这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
“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 。 当时苏方提供的图纸不完整 , 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 。 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 , 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自己研制 , 并打破了苏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
这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
与此同时 , 我国也在开展“543”(后称为“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仿制工作 。
当时美蒋利用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领空进行挑衅 , 威胁我国国土安全 。
导弹能否击中高空目标 , 全靠制导站测定目标的相对位置 , 然后通过计算向导弹发出控制指令 。 1963年 , “543”制导站等重点设备相继完成生产 , 仿制工作进入定型试验阶段 , 制导站天线系统却出现误差 。
1965年7月的一天 , 钱学森约见陈敬熊 , 点名让他攻关“543”制导站天线误差问题 。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半年时间 , 经过深入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 , 发现是苏方的天线设计存在问题 。 攻关小组改变了设计思路 , 更改了设计方案 , 试验证明 , 改装方案完全正确 。 由此 , 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被“治愈” , 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 。
这一成果后来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研制中 。 1967年6月27日 , 红旗二号导弹首次击落U-2飞机 , 担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
因为相关关键技术 , 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
以数学作为攻克难题的利刃
陈敬熊从小喜欢数学 , 从初中到高中 , 一直是数学尖子 。
1948年9月 , 他以微积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 。 导师张钟俊教授对他说:“数学能力是电信研究的基础 , 希望你以后能发挥这一特长 。 ”
陈敬熊做到了 。
天线设计中的数学计算一直是难点 , 尤其在短波天线领域 , 在选择设计方法时 , 一般都先采用数学近似计算 , 得到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方法 , 然后再在工作中进行试验 。 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 , 而且难以找到最优方案 。 陈敬熊想出一个办法 , 从基本模型出发推导出一个合理、有效的全新计算方法 , 可以加快设计过程 , 提高天线精度 。
精益的数学思维让陈敬熊在“1059”导弹天线设计时 , 开创性地提出了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 , 以简单、直观、不易漏项的运算 , 简化了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公式的推导 , 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陈敬熊在数学方面的专长 , 让钱学森都印象深刻 。 正因如此 , 在“543”制导站研制出现天线系统误差问题时 , 钱学森第一时间找他来解决 。
【导弹|给我国初代导弹装上“眼睛”的百岁院士走了】在几十年科研工作中 , 陈敬熊以数学作为攻克电磁场、天线、雷达等通信领域研究难题的一把利刃 。 “不要认为我们是搞工程的 , 数学可有可无 。 ”他说 ,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问 , 是基本功 。 ”
为航天事业播撒科技星火
2019年4月24日 , 受邀参观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史馆的陈敬熊 , 不经意间与59年前的自己隔空对望 。 墙上一张“陈敬熊带徒弟”的照片 , 记录了他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的情景 。
当时 , 我国航天系统急需人才 。 全国一年大学毕业生约8万人 , 分配到航天系统的达到2万多人 , 即使如此仍远远不能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 国防部五院不得不从理工类高校和部队中选材加入科研队伍 , 但他们的知识结构一时很难适应工作要求 。
陈敬熊主动向院领导要求承担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工作 , 率先提出“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 。 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 , 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 , 很快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 , 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 。 1961年 , “导师带徒”开始在二分院推广 。
为了满足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 , 陈敬熊开始为航天系统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奔忙 。 他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 , 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 。 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 , 因为是一门全新课程 , 没有现成教材可用 , 陈敬熊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 , 分享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 。
1981年 , 国务院学位办公布恢复研究生学位教育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导师名单 , 二院有2人获得资格 , 陈敬熊是其中之一 。 1982年 , 23所正式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 陈敬熊主持招生录取、阅卷和面试工作 , 并成为该所首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 1985年他又成为二院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 年过花甲的他 , 仍经常在黑板前为学生推导公式 , 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
2021年10月13日 , 航天科工二院举行“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百岁院士陈敬熊科学人生座谈会 , 陈敬熊与平时难得相见的老朋友共聚一堂 。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 95岁的张履谦院士来到陈敬熊的轮椅前 , 艰难地弯下腰 , 两位老友紧紧拥抱在一起 。
这次“195岁的拥抱” , 已成永恒 。 采访人员 付毅飞
推荐阅读
- 天文|观测星空,哪里最合适?(把自然讲给你听)
- Google|《纽约客》:Google不给你看的东西
- 产品|美媒:谷歌不给你看的东西
- 华为|鸿蒙加持一亿像素与全场景智慧体验,华为 nova9 SE:都给你了!
- 我国|我国仪器仪表与国际的差距大
- 微信|如何用微信小程序,每天给自己赚个鸡腿?
- 张忠德|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肺炎潜在治疗靶点
- 能力|报告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稳步提升
- 安全|多款App上线算法关闭键 媒体点赞:理应把算法开关交给消费者
- 人物|潘长江回应卖酒涉虚假宣传一事:供应商给多少卖多少 很真实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