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医案、配方
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医案、配方】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 。古方书上称之为“瓜藤缠” 。《血证论·瘀血》载:“瘀血在经络则结为癀痕……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 。本病的发生,多为劳累过度,或久立久蹲,或久行负重,致经络气血不畅,久而瘀滞成结节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下肢(主要发生于下肢)的小血管炎,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出现炎性变化 。在血管周围及静脉管壁有肉芽肿样浸润,血管内膜变厚,管腔变小甚至闭塞 。换言之,是小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病变,这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瘀血”活血化瘀法可以行血消瘀,改善小血管的血液循环,使受累组织的炎症消失,血管内膜水肿改善,管腔变大,血运正常 。
【临床应用】
刘顺俊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基本方:桂枝10g,茯苓15g,牡丹皮(去心)10g,赤芍12g,桃仁(去皮尖、捣)9g,水煎服,每日1剂,空腹温服3次,每次100ml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60g;血瘀盛者加三棱6g、莪术6g;热重者加黄柏10g;下肢浮肿者加防12g、冬瓜皮15g;面部浮肿者加羌活6g;兼有表证者加防风15g;结节大而不易消退者加当归尾15g、丹参12g 。治疗患者30例,门诊病人19例,住院病人11例 。男性9例,女性21例 。15~20岁2例,21~30岁10例,31~40岁17例,41岁以上1例 。病程最短半月,最长者1年 。主要临床表现:皮下结节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疼痛但不破溃,呈圆形或梭形,小如黄豆,大如杨梅,多发生于下肢,上肢少见,容易复发 。发病时或伴低热,倦乏力,关节疼痛,食欲不振,下肢浮肿脉涩,舌质暗有瘀点,苔薄或薄白 。血常规及抗链球菌溶血素0一般正常均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治疗结果:痊愈23例,皮下结节完全消散,低热、关节疼痛等全部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好转5例,皮下结节经1.5个半月治疗完全消散,2年后有轻微复发;无效2例,服药15剂后,皮下结节部分减退,仍倦怠、关节疼痛 。
【病案举例】
谭某某,女性,35岁,教师,于1981年6月15日在门诊治疗 。
下肢出现皮下结节半月,疼痛,自述结节颜色由晴红转为淡红,伴发热、倦怠、关节疼痛、面部及下肢浮肿,食欲减退,脉涩,舌暗红有瘀点,苔薄黄 。体温38℃ 。以桂枝获等丸加防风15g,羌活6g,防12g.3天后复诊:面部及下肢浮肿完全消失、下肢皮下结节变小并有部分消散,饮食增加 。上方去防风、羌活、防己,加当归尾15g,丹参12g 。继用15天 。三诊:下肢皮下结节完全消失,精神好转,关节活动如常,饮食恢复正常,脉缓,舌红润,苔薄白 。继用桂枝茯苓丸加当归尾10g,连用27剂 。停药后随访3年未复发 。
按:笔者悟桂枝茯苓丸中奥妙在桂枝通阳活血,茯苓导利安正,牡丹皮、桃仁破瘀消结,赤芍行血止痛,故试用之治疗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本方一般连续服用40~50剂,方可避免复发 。
推荐阅读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荨麻疹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过敏性紫癜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痤疮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前列腺癌激素疗法不良反应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前列腺痛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男扎术后痛性结节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精索静脉曲张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阴吹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卵巢癌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卵巢囊肿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