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加减治阑尾周围脓肿医案、配方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往往是急性阑尾炎延误治疗,使炎症侵及阑尾周围组织,在机体抵抗力较强时,阑尾周围组织粘连,加之大网膜的包裹而形成局限性炎性包块或局限性脓肿,此时西医治疗应根据临床情况慎重从事,不合时宜的手术,非但因粘连过多,操作困难而阑尾不易切除,且能破坏自然防御功能使炎症扩散 。反之,保守治疗,又有肿块不易消除和脓肿破裂的危险 。本病属中医学中“肠痈”蕴热期的范畴 。其病理机制为气血凝滞,瘀滞热积不散,临床表现为气滞血瘀与湿热症状常见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阑尾周围脓肿医案、配方】【临床应用】
贾振武用桂枝12~15g,茯苓15~20g,牡丹皮12~15g,桃仁12~15g,红花9~12g,蒲公英20~30g,大黄9~12g,陈皮12~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7~61岁 。除急性阑尾炎的一般共有症状外,右下腹阑尾区均可触及到大小不等的肿块,肿块最大约15cm×7cm×6cm,最小的约6cm×5cm×4cm,其中手术证实8例,B超证实4例 。12例中8例行阑尾脓肿引流术(无法切除阑尾),术后恢复饮食后,开始12剂中药,同时静脉滴注抗生素 。4例保守治疗,在静脉滴注抗生素的同时,口服中药 。12例患者中11例于12剂中药后7~12天,肿块消失,痊愈出院,有1例患者脓肿明显缩小后,带药回家服用(未随访到结果),有效率达95% 。
顾玉凤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 。基础方:桂枝15g,茯苓30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败酱草2g,白花蛇舌草30g,牛膝6g 。水煎服,每日1剂 。热重者加银花20g;湿重者加薏苡仁30g,冬瓜仁20g;腹痛剧者加延胡索20g,台乌药15g脓肿大而硬者加炙甲珠15g;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g;高热及切口感染者加大银花用量;便干难解、舌苔黄腻而黑者加大黄6g;病情严重、纳食不佳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3例,来自门诊(25例)及住院(8例)患者,均有西医外科医生诊为阑尾周围脓肿,不能行手术治疗,而建议中药保守治疗 。部分病例经B超腹部检查确诊 。在本组病例中,其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为69岁,最小为7岁;农民27例,工作人员5例,学生1例;病程长者达2个月,短者3天;阑尾切除术后形成脓肿6例(均为化脓性和坏疸性阑尾炎),未行手术27例;33例患者均有右下腹疼痛,痛处拒按,有明显肿块;伴有气短、乏力8例,低热5例,高热1例,切口感染3例,大便干7例,便溏3例,舌苔黄腻微黑3例 。明确诊断后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 。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阑尾脓肿完全吸收,评为治愈,药后疼痛加重,而终止服药3例,评为无效 。疗效最短10天,最长40余天 。服药后腹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体温正常,大便不干,切口渗出液减少,若B超确诊为脓肿属液性包块的疗程较短,属囊实性包块的疗程较长 。
【病案举例】
韩某某,男,41岁,工人,住院号6219,患者因右下腹痛10余日,诊为阑尾炎在门诊输液治疗(青霉素、甲硝唑等药),效果欠佳,于1997年4月27日因病情加重入院 。入院后急诊手术,术中可见阑尾区有15cm×6cm×5cm包块,质硬,不活动,考虑为阑尾周围脓肿,改行脓肿引流术,术后继续用头孢唑林钠,与庆大霉素静脉滴注消炎,但7天后仍可触及右下腹有12cm×4cm×4cm肿块,于是开始加服中药,处方为:桂枝15g,茯苓25g,牡丹皮15g,桃仁12g,红花10g,蒲公英30g,大黄9g,陈皮12g每日1剂,连服10日后,肿块消失,病人痊愈出院 。
按:阑尾周围脓肿中医理论认为是:胃肠功能失调后引起的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热毒不散导致血肉腐败而成脓肿,其临床症状也是小腹有块,腹挛急(腹肌紧张),腹痛拒按,与桂枝茯苓丸的适应证一样,故用桂枝茯苓汤活血化瘀,消块,佐以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通便,陈皮理气,起到了治疗作用 。
推荐阅读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急性阑尾炎医案、配方
- 茯苓淮山薏米祛湿汤的做法(私家菜)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术后腹痛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术后肠粘连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肥胖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糖尿病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尿痛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输尿管囊肿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