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肝硬化腹水医案、配方

肝硬化腹水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肝硬化腹水医案、配方】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其发病因素除公认的引起早期腹水的主要原因如钠水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以及淋巴液漏出过多外,多种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严格限制钠及利尿剂导致的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内毒素血症等诱发或加重了本病的产生与发展,此时仅用大量西药利尿剂往往无效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在肝硬化气虚血瘀基础上,导致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造成气血水不通,水湿停于胸腹所致,病机复杂,因此诊治应有异于一般腹水,同时,大量利尿剂逐水又会伤阴、损及脾肾,常常诱发消化道大出血、电解质紊乱,导致肾衰,往往加重病情 。
【临床应用】
武明钦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演变为桂枝茯苓鳖甲汤,药用:桂枝10g,茯苓15g,鳖甲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白芍25g,香附15g,当归10g,白术15g,麦芽10g,六曲10g,山楂10g,大腹皮15g,青皮10g,陈皮10g,丹参30g 。水煎服,每日1剂随症加减:兼外感发热、恶寒者加青篙、白薇、知母;偏气虚湿盛者加企边桂、巴戟天、草豆蔻;血热妄行者去桂枝加仙鹤草、三七;肝、脾肿大甚者加土元、龟板、炮穿山甲;偏气滞者加沉香、木香;偏湿热盛者加茵陈、虎杖、板蓝根 。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门诊35例,住院1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40~60岁者占40例;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8年,1年以内者10例,1~3年者16例,3~5年者20例5年以上者4例;肝、脾大小正常者7例,肝肿大者21例,脾肿大者10例,肝、脾均大者10例,肝萎缩者2例 。治疗方法:桂枝茯苓鳖甲汤,并随症加减,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肝、脾回缩;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肝、脾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
年疗效稳定;无效:治疗1周,症状无明显变化,改用其他方法者 。
结果:治愈10例,占20%,显效36例,占72%;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治疗时间最短40天,最长1年,平均治疗时间155天 。
【病案举例】
宋某某,男,62岁,农民,1987年12月8日入院,住院号0943.主诉:脘腹胀满,鼻衄,下肢浮肿半年余曾服水飞蓟宾(益肝灵)、螺内酯、肌苷及维生素类药物试治2个月余罔效,继经当地施以泻下攻逐之剂,病势不减,后就诊我院四诊所见:面色晦暗,面、颈部散见蜘蛛痣,朱砂掌,巩膜黄染,脘腹胀大如鼓,测腹围98cm,晚间胀甚难眠,络脉显露,鼻衄,两下肢浮肿,小便黄量少,口干苦不欲饮,纳差肢倦,形寒怕冷,舌质暗红,厚腻偏润,脉弦滑无力偏数 。查肝功能:黄疸指数15,凡登白试验(+),麝香草酚浊度12U,硫酸锌浊度28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34U/L,总蛋白51.3g/L(5.13g%),白蛋白/蛋白球比1:1.8,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肝肋下2c食道钡透:食管静脉曲张 。经予桂枝茯苓鳖甲汤40剂后,自觉症状大减,惟下肢略有浮肿,复查肝功能见黄疸指数10U,麝香草酚浊度12U,硫酸锌浊度20U,凡登白试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80U/L,总蛋白72gL(7.2g)%,白蛋白/球蛋白比1.4:1,B超提示腹水消失 。因恰逢春节,病人要求出院,后在门诊按原方略事加减,又进1个月告愈,至今体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