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和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痢疾”、“泄泻”、“便血”、“肠风”、“脏毒”等范畴 。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日久伤及脾胃,运化失职,以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下注大肠,气血凝滞,血败肉腐而为脓血,形成本虚标实证《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所以治疗“泄泻”应从脾胃着手 。
【临床应用】
冯氏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自拟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年龄2559岁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尤其以左下腹不同程度的压痛,肠鸣音亢进,大便检查有脓细胞和红细胞,治疗:口服方组成:党参20g,茯苓20g,扁豆15g,砂仁10g,薏苡仁20g,白芍15g,陈皮10g,木香10g,槐角10g,地榆10g,白术15g,半夏10g,淮山药20g,黄连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水样便者,加石榴皮,
10g;腹痛者,加延胡索10g;神疲乏力,脉细无力者,加黄芪20g灌肠方组成:黄连15g,地榆15g,槐花15,乌梅15g,五倍子15g,白芍20g,水煎取汁100ml,温度以38℃左右为宜,每日1次,于晚上排空大便后保留灌肠,保留时间至少1h,最后保留至第2天清晨治疗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临床治愈19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 。
赵氏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内服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临床表现:腹痛、腹泻、腹胀肠鸣,大便或有黏液、脓血,或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粪常规可见红细胞、脓细胞 。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溃疡点 。治疗以内服中药,以补气健脾、渗湿止泻为原则,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味 。基本方药: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茯苓15g,陈皮10g,山药15g,白扁豆12g,砂仁12g,薏苡仁15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2次服 。脾虚甚者,黄芪用量为30g,加炮姜、吴茱萸、莲肉等;脾肾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肉豆蔻等;肝旺脾虚者,加炒白芍、防风、木香等;脾虚夹湿热者,加白头翁、秦皮、地榆等;饮邪留肠者,炒薏苡仁30g,加桂枝、泽泻等 。用药15天为1个疗程 。结果:28例痊愈,8例好转,2例无效 。
总有效率94.7% 。
王氏以参苓白术散加六神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96例,治疗:参苓白术散(市售),2包(每包3g),六神丸(市售)15粒,研碎,以温开水100ml溶化,深部保留灌肠,每日早晚各1次 。嘱患者灌肠前先排便,且疗程中忌食辛辣之物 。结果:显效53例,有效38例,无效5例,有效率94.8% 。
【病案举例】
1.李某,男,34岁,1997年10月6日就诊自诉反复左下腹疼痛,腹泻,黏液血便6年 。大便化验除红、白细胞外,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 。抗菌消炎治疗,疗效欠佳 。近日因饮酒后症状加重 。症见左下腹痛,大便每日2~3次,夹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舌淡,苔黄腻,脉细滑 。查: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连续3日大便培养无致病菌 。纤维肠镜检查:直肠黏膜和乙状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并见3个约12~13cm大小浅表溃疡面,触之易出血,溃疡表面有炎性渗出物及脓血 。病检示:慢性结肠炎(活动期),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胃虚弱,湿热郁滞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并用自拟灌肠剂保留灌肠 。共治疗3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纤维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溃疡面消失 。随访1年未再复发 。
按:该病最大的特点是泻后左下腹痛不减,脾虚故泻,肝实故痛 。脾胃虚弱常因肝木相克太过所致,故重用白芍养肝平肝,缓急止痛 。用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助运化,陈皮、扁豆、山药、砂仁、薏苡仁健脾除湿,地榆、槐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又用半夏辛温散寒化湿,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化湿祛浊,恢复中焦升降运化之目的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化湿导滞,辛开苦降之功 。灌肠方中黄连清热解毒,乌梅、五倍子收敛生肌,地榆、槐花清热凉血,白芍缓急止痛,共奏清热解毒,祛腐生肌,凉血止血之功效 。采用灌肠以直达病所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医案】2.邱某,男,32岁 。1994年8月24日诊 。腹泻间歇性发作已年余 。大便稀薄,附有黏液,有时混有脓血,日3~4次不等,伴有腹痛,里急后重,腹胀肠鸣,食减纳呆,低热消瘦,面色苍白曾在某军区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和泼尼松等药物治疗,病情渐趋稳定 。近因过食肉类食物而病情复发,再服上述药物效果不显,前来诊治 。观其脉证,病证同前,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 。证属脾虚湿盛,气血俱伤,治宜健脾渗湿,调气行血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云苓、扁豆、山药、莲子肉、白芍、秦皮炙甘草各15g,薏苡仁20g,桂枝、当归、广木香、延胡索各10g,砂仁、升麻各6g 。服药6剂,日泻痢次数渐减,腹痛亦见轻,随用上方化裁服药16剂,诸证消失 。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 。
按:本证属脾胃虚弱型,故以参苓白术散补益脾胃以治其本,方中党参、白术、扁豆、茯苓等药物健脾渗湿,有调节机体变态反应功能的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以抑制变态反应 。两相配伍,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机能 。根据“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理论,加白芍、当归、延胡索和血行血以治下痢脓血,木香、升麻调理气机以除里急后重 。诸药合用,标本同治,达扶正祛邪之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