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

慢性胃炎是以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为特点的一种病症 。属中医学“胃痞”范畴,本病多因寒邪凝滞、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等所致,治疗当分寒热虚实之不同 。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切中本病病机,常可获满意疗效 。
【病案举例】
1.高某,男性,60岁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10年,主诉胃脘胀满,食少便秘,形体消瘦,胃镜及病理活检示: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脉细弦,舌苔薄腻,质偏红,证属脾胃虚弱,气阴营血俱亏,法当益气健脾,调营和阴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川石斛10g、丹参10g、陈木瓜10g、炙乌梅10g、神曲10g、香谷芽12g进服上方2周后,食欲转旺 。至3个月,脘胀显着减轻面色转润,胃纳增进,形,:,
体亦见丰腴,脉弦象略和,舌质偏红转淡 。6个月后门诊随访,诸症均瘥,胃镜及病理复查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2
按:慢性胃炎的病位,虽在于胃,但其病机,却涉及肝脾两脏与少阳胆腑,且脾胃共居中焦,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两者的生理相辅相成,最为密切 。临床可见,慢性胃炎病起之,
初,常由肝胆郁热犯胃而致,然亦易侵及脾家 。胃炎在浅表阶段时,多偏重肝胃失调,气滞热郁;日久易导致络损血瘀,加之病情迁延,伤戕中气,气血俱累,煦濡无能,遂易引起胃黏膜腺体萎缩 。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偏重脾胃不和,而呈气虚血瘀的证候 。其临床证候特点是胃脘胀满,少有疼痛,食欲减退等症 。参苓白术散当属首选,再加活血和营,养血调营之品,往往能获良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2.李某,女,40岁,农民 。以间断上腹胀满、纳差3年,加重2月为主诉 。于1999年3月6日就诊 。3年来常感上腹饱胀不适,不思饮食,曾多次在个体诊所治疗,疗效不能持久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肝功正常 。查体:精神倦怠,上腹部剑突下压痛,舌淡、苔厚腻,考虑脾虚湿胜,给予健脾补气,祛湿消胀治疗:党参、白术、薏苡仁各20g,云苓、山药各15g,桔梗、砂仁、莲子仁、白扁豆、厚朴各10g,服5剂后症状基本好转,继服6剂巩固疗效,嘱其注意饮食调理,随访1年未复发18
按:患者患病3年,病程较长,久病体虚出现不思饮食等脾胃虚弱之证,土为万物之母,脾土受伤,则失其健运之职,故见饮食不消,上腹胀满、纳差等症 。治疗以参苓白术散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
3.王某,男,38岁 。1994年8月2日诊 。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已3年,每于饮食不当或劳累过度而诱发曾去北京某医院做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庆大霉素吗叮啉等药物得以缓解 。
近因食冷饮而复发,胃脘痞闷隐痛,食少纳呆,稍进饮食即觉胃脘部发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治宜健脾助运,和胃止痛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莲子肉各15g,砂仁6g,薏苡仁20g,陈皮、莱菔子、广木香厚朴、炙甘草各10g,焦三仙30g 。服药6剂,胃脘部疼痛明显减轻,食欲渐增 。继以上方加减服药30剂,诸症消失,胃镜复查大致正常 。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腹胀”等范畴 。本病多因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 。现代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由于腺体萎缩以致胃液分泌不足,从而引起食欲不振等脾虚之证,而胃液分泌又受自主神经支配,脾虚消化液分泌不足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本例患者以脾虚胃弱为主,根据辨证用参苓白术散调理,收效快捷 。此方补气健脾,通过调整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对消化液分泌起调节作用,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还能通过调整胃肠道的激素分泌,纠正脾虚胃泌素分泌降低状态,改善腺体细胞合成消化酶,影响消化液的质和量,从而有效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