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小儿遗尿医案
【麻黄汤加减治小儿遗尿医案】小儿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 。小儿遗尿乃儿科常见病,中医多从肾治 。该病患儿多伴有睡眠过熟,即使尿液积满膀胱后的刺激亦不能促其从沉睡中醒来,遗尿亦由此所致 。婴幼时期,由于生理上的经脉未盛、气血未充、脏腑未坚、智力未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学龄儿童也常因白日游戏过度、精神疲劳、睡前多饮等原因,亦可偶然发生遗尿,这些都不属病态,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熟睡时经常遗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可1夜数次,则为病态 。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汤中麻黄含麻黄碱,其对大脑、脑干及脊髓均有兴奋作用 。遗尿患儿服药后通过其兴奋作用使睡眠过熟转为睡眠易醒,以达治疗之目的,但麻黄量大可致失眠 。
【临床应用】
林氏等以麻黄汤治疗小儿遗尿证,药用麻黄、杏仁各6g,桂枝5g,甘草3g 。气虚者加黄芪15g,肾阳虚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各9g,6岁以下小儿酌减麻黄用量 。隔日1剂,水煎服,10剂为一疗程 。取得良好疗效 。
【病案举例】
林氏观察病例共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8例 。
治疗组56例中,男35例,女21例;3~5岁20例,6~8岁19例,9~14岁17例;病程3个月~10年 。对照组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5岁17例,6~8岁16例,9~13岁15例;病程2个月~10年 。全部病例均符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制定的遗尿症诊断标准,即发病年龄3周岁以上;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天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1~2次以上者;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排除隐性脊柱裂和泌尿道畸形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无明显差异 。治疗组以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证,6岁以下小儿酌减麻黄用量 。隔日1剂,水煎服,10剂为一疗程 。对照组:氯酯醒0.1g/次,3次/天,10天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痊愈;睡中遗尿停止;有效:睡中遗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但仍有遗尿者;无效:睡中遗尿无改变 。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43例,占76.8%;有效8例,占14.3%;无效5,占8.9%,总有效率为91.1% 。对照组痊愈19例,占39.6%;有效18例,占37.5%;无效11例,占22.9%;总有效率77.1% 。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且,痊愈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 。
典型病例,王某,男,6岁,1997年3月2日就诊 。患儿每夜或隔夜发生尿床,甚则一夜数次,熟睡不易唤醒 。曾多次中西医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查舌淡,苔薄白,脉细,尿常规正常 。药物组成:麻黄、杏仁各6g,桂枝5g,甘草3g,黄芪15,桑螵蛸9g水煎服,隔日1剂 。3剂后尿床次数减少,共投9剂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
按:我们临证治疗小儿风寒感冒偶尔发现麻黄汤这一新效用,此后用来治疗小儿遗尿症多有效验 。究其作用机制,当从遗尿症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肾气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肺气虚,三焦气化失常,膀胱失约所致 。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皆人肺与膀胱经,其性辛温,能助阳化气,温暖下元;麻黄、杏仁且能宣降肺气,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过程,甘草补脾润肺,调和药性 。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所含的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麻黄碱还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使排尿次数减少,因此可以认为麻黄汤能提高大脑对夜尿警觉点的兴奋性,改变睡眠深度,并通过增加膀耽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从而打破夜尿症的排尿习惯,达到夜间自主排尿的目的 。诸药合用,具有温暖下元,补脾益肺,醒神开窍之功,使三焦气化恢复正常,膀胱开阖有度,而遗尿自止 。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出汗过多及其他不良反应 。
推荐阅读
- 麻黄汤加减治小儿病毒性肠炎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妊娠咳嗽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继发性痛经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继发性闭经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乳腺管闭塞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口渴症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面神经麻痹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多寐症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周围神经病变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煤气中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