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继发性痛经医案
痛经 , 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 , 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 , 并有全身不适 ,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 , 称原发性痛经 , 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 ,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
中医学亦称本病为“痛经” , 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 , 经水不利 , 少腹满痛…” 。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 , 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 , 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 , 损伤冲任之脉”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 , 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 , 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 , 血去而痛未止 , 或血去而痛益甚 , 大都可揉可按为虚 , 拒按拒揉为实 。”对于为风寒入侵 , 导致气滞血瘀之闭经 , 可用麻黄汤治疗 。
【临床应用】
彭氏2以麻黄汤为基础方治疗痛经 , 药物组成:麻黄10g , 桂枝12g , 炙甘草6g , 水蛭4g(焙干研末冲服) 。效果满意 。
陈氏3以麻黄汤为基础加减治疗痛经 , 药物组成:麻黄、桃仁、红花、赤芍、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当归各12g , 桂枝、牛膝、丹参、香附各15g , 杏仁、炮姜各10g , 甘草3g水煎 , 1日1剂 , 痛经消失 。
【病案举例】
彭氏2观察病例1例 , 患者女 , 30岁 , 医师 。痛经十余年 , 逐年加重 。行经前1~3天 , 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 , 疼痛剧烈难忍 , 直至经行2~3天后 , 排出膜样物方减 , 伴有乳房及胁肋胀满 。
西医诊断为膜样痛经 。刻下:经期将至 , 腹痛剧烈 , 患者以头撞壁 , 心情不佳 , 少腹胀 , 脉弦迟 , 舌暗苔白 , 四肢欠温 , 检视前医之方:多用归、芍、桃、红之类 , 以活血化瘀施治者;又有逍遥散之类 , 以舒肝解郁为法者 。问其患者素小腹冷胀 , 肢冷畏寒 , 白带多而清稀 , 经色暗有块 , 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 , 少腹温熨则略减 。此寒结于太阳之府膀胱是也 , 麻黄汤主之 。投麻黄汤 , 药物组成:麻黄10g , 桂枝12g , 炙甘草6g , 水蛭4g(焙干研末冲服)3剂(水煎服 , 每日1剂 , 冷服) 。服药1剂 , 痛减经行;服药3剂 , 经畅无痛 。嘱其素服附子理中丸 , 每次经前服3剂麻黄汤(上方) , 调理半年而愈 , 至今未见复发 。
陈氏观察病例1例 , 患者女 , 35岁 , 于1990年12月29日初诊 。3个月前到田间割草 , 遇大雨淋湿后 , 第2天即感到全身疼痛、头昏痛、咳嗽无汗 , 经用西药治疗以后头痛、咳嗽基本消失 , 但感形寒肢冷、背部寒冷、身困重 , 因尚能参加劳动未引起重视 。1个月后月经未至 , 经检查未孕 。经以疏肝理气益气养血、滋养肝肾、填精补髓等法治疗2个月无效 。症见周身困重渐甚 , 背部寒冷不欲近衣 , 小腹堕胀及腰重胀 , 月经已3个月未至 , 舌淡苔薄白 , 脉浮紧涩 。证属风寒入络 , 肺失宣降 , 气滞血瘀 。治以宣肺散寒 , 行气活血通经 。
【麻黄汤加减治继发性痛经医案】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桃仁、红花、赤芍延胡索、五灵脂、生蒲黄、当归各12g , 桂枝、牛膝、丹参、香附各15g , 杏仁、炮姜各10g , 甘草3g 。水煎 , 1日1剂 , 服药后食稀粥一碗 , 卧床盖被发汗 。
服1剂后微汗出 , 身困重 , 背寒冷减轻 , 但小腹堕胀加重 。此为月经欲通之象 , 前方再服3剂后月经至 , 色黑夹血块 , 7天后干净 , 小腹及腰胀消失 , 以后月经正常 , 随访14年无异样 。
按:月经在生理上与肝脾肾脏关系密切 , 治疗也应多从肝脾肾着手 。但此患者因为风寒侵 , 肺失宣降 , 不能助心朝百脉 , 气不帅血而致气滞血瘀之闭经 , 故用麻黄汤宣散在表之风寒 , 使肺之宣降正常 , 则一通百通 。方中加少腹逐瘀汤逐瘀通络 , 加香附行气中之血 , 加丹参、当归养血活血 , 祛瘀生新而不伤正 。诸药配伍共奏宜肺散寒 , 调畅气机 , 祛瘀通经之功 。
推荐阅读
- 麻黄汤加减治妊娠咳嗽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继发性闭经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乳腺管闭塞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口渴症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面神经麻痹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多寐症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周围神经病变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煤气中毒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病毒性脑炎医案
- 麻黄汤加减治脑外伤性眩晕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