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小儿发热医案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凡体温超过37.5℃,或一天内体温变化超过1℃时,即可认为是发热 。引起发热的原因多而复杂,但中医学认为,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是外感为多,其次是内伤 。外感发热,多因感受时邪病毒,因小儿腠理空虚、卫气不固,对于寒热不知调节,所以最容易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外感发热是由感受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发热 。另外由于小儿肺气不足,感受时邪病毒后,常可出现肺经症状,如高热、咳嗽痰多、气喘等 。
【病案举例】
梁某,男,2岁3个月,2000年11月1日初诊患儿平素体弱,易患外感 。3月前着雨后发热,体温在38~39.5℃之间,经中西医治疗后发热仍持续在37.8~38.5℃之间 。血检查:白细胞5.6×10/L,中性粒细胞0.45,淋巴细胞0.53,单核细胞0.02,血沉、血培养致病菌、嗜异性凝集试验等均为阴性 。胸部X线摄片及大、小便常规无异常 。屡用抗生素、激素及解热镇痛药无效,中药以解表透热、清利湿热、甘温除热等法亦未获效而转我科 。诊见:每于凌晨热势升高,午后略减,热稍退则有汗,但天中体温从未降至正常,伴见面色灰黄,唇略红,口不渴,四肢末端冷,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指纹沉紫 。证属脾阳虚衰,湿热之邪胶结内阻,气化失常 。方以五苓散加减 。处方:猪苓、茯苓、黄芩、柴胡各10g,泽泻6g,白术8g,桂枝、甘草各3g,滑石25g,葛根15g,2剂,每天1剂,以清水600ml,浸没药面30mi,武火煮沸,文火煎煮20min左右,余150~200ml,分2次喂服 。二诊:药后热退,但神疲气弱,,、,便溏,唇红,舌淡红、苔少,指纹略沉紫治以益气养阴 。守上方去黄芩、桂枝、柴胡,加太子参、石斛各10g,黄连3g服3剂,诸症悉除,以四君子汤调理善后,随访1月无复发 。
【五苓散加减治小儿发热医案】按: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着雨后发热,经治疗表证已去,惟发热依然 。根据其发热面色不红反灰黄、唇红、口不渴、四肢冷、小便短少、大便溏薄等,排除表热、里实热及阴虚发热等证,辨为脾阳虚夹湿热内停,故以五苓散加减方中重用白术健脾阳;伍柴胡、葛根升发脾阳;桂枝助白术、柴胡、葛根鼓动脾阳;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热祛湿,化气利水,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再以黄芩燥湿清热,使内停水湿、郁结之热得以清泄,本方煎煮法亦为取效之关键,煎煮时间和火候均要掌握好 。
推荐阅读
- 五苓散加减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鹅口疮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小儿秋季腹泻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绝经期头痛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霉菌性阴道炎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尿道炎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经期瘀胀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经期吐泻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经期尿频医案
- 五苓散加减治羊水过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