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加减治面部痤疮医案、配方

面部痤疮
痤疮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 。青春期时 , 体内的激素会刺激毛发生长 , 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 , 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 , 使油脂和细菌附着 , 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 。座疮的病因 , 古代医家多数认为属肺风粉刺范畴 , 因颜面主要是肺、胃、大肠经所过之处 , 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经郁热所致 。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 许多医家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 , 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 , 并针对痤疮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临床应用】
蒲氏用普济消毒饮加味治疗痤疮78例 , 效果满意 , 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2月至11月我院门诊痤疮患者120例 , 随机分为2组 , 其中治疗组78例 , 年龄16~37岁 , 平均(24.6±3.4)岁;病程4个月~5年;对照组42例 , 年龄17~36岁 , 平均(23.2±5.1)岁;病程3个月~5年;所有患者近1个月均未采用任何药物治疗 ,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 。方法:治疗组采用普济消毒饮加味 , 其药物组成为:黄芩15g , 黄连6g , 陈皮、玄参、桔梗各10g , 板蓝根30g , 升麻10g , 马勃10g , 连翘15g , 牛蒡子15g , 薄荷10g(后下) , 白僵蚕10g , 柴胡12g , 丹参15g , 术12g , 白芥子30g , 甘草10g 。日1剂 , 水煎服 , 连用5周;对照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口服 , 1粒(50mg)/次 , 每日2次 , 连续治疗5周 。患者每周复诊1次 , 观察其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痤疮的疾病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痊愈:皮损消退 , 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 症状消失 , 皮肤损害消退率≥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 , 症状明显减轻 , 皮肤损害消退率≥70%;好转:皮损部分消退 , 症状改善 , 皮肤损害消退率≥5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 , 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 , 皮肤损害率减少<50% 。
有效为痊愈加显效 。治疗组中36例病情I级的患者 , 用药1周后有32例达到痊愈或显效 , 5例病情Ⅳ级的患者 , 有3例虽然无效 , 但结节变软、瘢痕颜色变淡 。而对照组中22例病情级的患者 , 用药1周后仅有5例达到痊愈或显效 , 1例病情Ⅳ级的患者 , 治疗无效 , 且结节、瘢痕无变化 。
讨论: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的认识主要有下几个方面:①内分泌因素 , 主要是雄激素起重要作用 , 皮脂腺是雄激素的一个靶器官 , 睾酮使皮脂腺体积增大 , 分泌增加;②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 导管口径变小;③微生物的感染 , 主要为痤疮杆菌;④免疫因素 , 主要是痤疮杆菌参与的各种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 , 增强了局部炎性反应;⑤其他因素 , 主要包括遗传、饮食、药物等因素 。治疗多从抗雄激素、改善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抑制痤疮杆菌的繁殖及控制炎症反应这四个环节入手 。尽管治疗方法很多 , 但迄今尚未找到一个公认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对痤疮的论述源远流长 , 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汗出见湿 , 乃生痤疮” , “汗出当风 , 寒薄为渣 , 郁乃痤 。”的记载 。后世《诸病源候论·面疱候》记载“面疱者 , 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 , 头如米大 , 白色者是 。”《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 , 起碎疙瘩 , 形如黍屑 , 色赤肿痛 , 破出白粉汁 , 日久皆成白屑 , 形如黍米白屑 。宜内服枇杷清肺饮 , 外敷颠倒散 , 缓缓自收功也 。”《外科启玄》记载“肺气不清 , 受风而成 , 或冷水洗面 , 热血凝结而成” 。
尤其是《医宗金鉴》所拟定的内服方枇杷清肺饮和外用药颠倒散 。至今仍广泛应用 , 每收验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数的增多 , 人们对痤疮的研究也越加重视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近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 , 许多医家从传统的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 , 提出许多新观点和新理论 。归结起来不外乎肺胃热盛、上焦风热、血瘀痰结、湿热困阻、阴虚血热等 。普济消毒饮见于李东垣的代表作《东垣试效方》 。方用黄芩、黄连、升麻、板蓝根清泻肺胃火毒;牛蒡子、连翘、薄荷、升麻、柴胡疏散上焦风热;陈皮、僵蚕、玄参、马勃、桔梗、生甘草化痰散结 , 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 ,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而散结 。李灿东等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及证素辨证方法研究认为:痤疮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因于肝者多为肝郁化火 , 因于肾者多为肾虚火旺 。方中柴胡辛寒入肝 , 能疏散肝经郁火 , 玄参咸寒入肾 , 能滋肾降火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 方中丹参、连翘、黄连、黄芩能抑制痤疮杆菌;黄芩、连翘、丹参、黄连对毛囊上皮角化过度有治疗作用;丹参、陈皮有抑制皮脂腺分泌作用 , 丹参、白芥子有抗雄性激素作用 , 而方中的大部分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抗炎作用 。综观全方融清泻肺胃、疏散风热、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疏肝清热、滋肾降火于一灶 , 集抗雄激素、改善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抑制痤疮杆菌的繁殖、抑制皮脂腺分泌及控制炎症反应为一体 , 多部位、多靶点的清除了痤疮的病因 , 故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
【病案举例】
崔某 , 女 , 25岁 , 2002年10月就诊 。患者面部痤疮10天 , 经期 ,  。
加重 , 经期后错 , 素食辛辣 , 便秘 , 3~6天一行 , 腰痛 , 心慌 , 易感冒 , 舌红 , 苔薄 , 脉沉数 。证属湿热蕴结型 ,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进行治疗:黄芩10g , 黄连6g , 牛蒡子10g , 玄参30g , 桔梗10g , 板蓝根30g , 升麻10g , 连翘12g , 陈皮10g , 马勃10g , 薄荷10g(后下) , 赤芍10g , 生薏苡仁30g , 生地黄15g , 大黄10g(后下) , 生甘草10g 。服上方10剂痤疮减少 , 心慌消失 , 眠可 , 二便调 , 食则欲呕 , 劳则腰痛 , 舌红绛 , 苔薄少 , 脉沉细 。又上方去赤芍、大黄 , 加白僵蚕10g , 炒山楂15g , 服药1疗程后 , 面部痤疮明显减少 , 其他不适症状消失 , 续服2疗程 , 以巩固疗效 。嘱忌食或少食辛辣油腻之物 , 多食新鲜蔬菜 , 保持大便通畅 , 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
周某某 , 女 , 23岁 , 1990年8月26日初诊 。诉面部痤疮2月余 , 近半月明显加重 。症见:颜面满布痤疮 , 周围色红 , 伴有瘙痒 , 有的痤疮有硬结 , 伴心烦、口苦、眠差、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 , 脉弦滑数 。
证属湿热内蕴 , 郁滞肌肤 , 夹有风邪 , 治以清热解毒 , 疏风利湿 , 处方:黄芩12g , 黄连6g , 牛蒡子12g , 连翘12g , 薄荷9g(后下) , 升麻12g , 苦参12g , 丹皮12g , 车前子9g , 淡竹叶9g , 防风12g , 甘草9g , 进3剂 , 同时配合丹皮、赤芍、苦参、蛇床子桔梗、败酱草等中药熬水外洗 。二诊见颜面痤疮有所减退 , 新出痤疮减少 , 继用上方进7剂 。
三诊痤疮日渐好转 , 有少许疤痕及色素沉着未见新出痤疮 , 饮食欠佳 , 上方去防风、黄连 , 加川芎12g , 红花6g化裁 , 继服20余剂痤疮消失 , 舌脉复常而告痊愈 , 随访3年 , 病未复发 。
【普济消毒饮加减治面部痤疮医案、配方】按:普济消毒饮原治大头瘟(今流行性腮腺炎) , 笔者临证加减用治痤疮疗效甚佳 。方中黄芩、黄连善清头面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白僵蚕辛凉疏风热;板蓝根、马勃加强清热解毒之功;玄参可防止伤阴;陈皮理气散结;升麻、柴胡是用其疏散风热之功 , 有“火郁发之”之意 。全方合用对面部痤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