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加减治流行性腮腺炎医案、配方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春季常见病,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以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为多 。本病属中医“痄腮”、“大头瘟”等范畴 。尤以5~15岁小儿多见“ 。本病的发生由于外感风热时邪,自口鼻而入,侵犯少阳经脉,结于腮部,热毒积聚而形成腮部肿痛,风温时毒为阳邪,热毒炽盛,可引起口渴咽痛,壮热烦躁,同时热极生风,内窜心包,扰乱神明,出现高热、昏迷、惊厥等,。,
症 。邪毒由少阳胆经传里入侵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之脉循少腹络阴器,故有的患儿出现睾丸肿痛 。本病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选普济消毒饮加减为主 。
【临床应用】
李氏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0例,效果满意,情况如下,病人资料:200例中,男105例,女9例,年龄3~14岁发病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 。治疗方法:普济消毒饮为主方:黄芩3~10g,黄连2~5g,牛蒡子、连翘、薄荷、白僵蚕各5~10g,陈皮、玄参、板蓝根各10~15g,马勃3~5g,竹叶5g,桔梗、柴胡、升麻各5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温毒在表者加荆芥、防风各5g,发热、腮腺肿甚者重用石膏30~50g,便秘加大黄3~5g,并发睾丸炎者加龙胆草、川楝子、荔枝核各3~10g 。外敷方:生大黄粉、青黛各10g,用鸡蛋清调为稀糊状,外敷患部,每日1~3次连用2~3天 。疗效标准:痊愈:用药2~5天后热退,肿消,无胰腺炎卵巢炎、睾丸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有效:用药1周后热退,15天后腮腺肿胀渐消;无效:用药后病情无改善 。治疗结果:所治200例病例中,病程3~15天,平均5天 。痊愈19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00%结论:中医学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记载由来已久 。《诸病源候论》有“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的记载 。《疮疡经验全书》
说:“痄腮毒受在耳根、耳耵,通于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是风毒证” 。普济消毒饮是主治该病的专方,方中黄芩、黄连清降发于头面之毒热,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加强清热散结之功,玄参、甘草、桔梗清利咽喉,玄参并有防止伤阴的作用,陈皮理气疏壅 。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相配,既可、
引药上行以清头面热毒,又可防止升麻、柴胡升发太过,两者相辅相成,共收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大黄、青黛用鸡蛋清调敷患处,局部用药以达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配合内服药治疗效果更佳 。
胡氏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93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治疗组93例,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4~14岁,平均8.5岁;脑膜炎均发生于腮腺或颌下腺肿后第3~7日,平均5.2日;腮腺或颌下腺肿痛双侧者84例,单侧者9例;发生脑膜脑炎时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为持续高热38.5℃~40.4℃(平均39.1℃),剧烈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颈强直93例、布氏征阳性93例、克氏征阳性42例),意识改变(烦躁不安35例、嗜睡16例)及病理反射(巴氏征阳性11例);对照组85例,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5~15岁,平均8.8岁;脑膜脑炎均发生于腮腺或颌下腺肿痛双侧者78例,单侧者7例,发生脑膜脑炎时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持续高热38.6℃~40.30℃(平均39.20℃),剧烈头痛及呕吐;颈强直85例,布氏征阳性85例,克氏征阳性32例,烦躁不安23例,嗜睡8例,巴氏征阳性6例 。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腮腺炎注射液、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治疗组则给予病毒唑10~15mg/kg加人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同时加用普济消毒饮煎服治疗 。基本方:黄芩9g,黄连、陈皮、甘草、玄参、牛蒡子、僵蚕、柴胡、桔梗各6g,连翘、板蓝根各12g,马勃3g,薄荷4.5g,升麻2.4go每日3次 。随症加减:腮腺或颌下腺坚硬漫肿者,加夏枯草、昆布,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玄明粉;睾丸红肿疼痛者,加橘核、荔枝核、延胡索 。两组均3~5日为1疗程 。有颅内高压时,两组均采用20%甘露醇静推 。高热持续不退时加用地塞米松静滴 。治疗期间每日观察其症状及体征变化 。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天数为2.4±1.5,对照组为3.7±1.6(P<0.05),前者头痛消失平均天数为2.1±1.2,后者为3.0±1.6(P<0.05);前者呕吐消失平均天数为1.6±1.3,后者为2.8±1.4(P<0.05) 。前者腮腺或颌下腺肿痛消失平均天数为4.2±2.3,后者为6±3.6(P<0.05);前者脑膜刺激征消失平均天数为2.5±1.4,后者为3.6±2.1(P<0.05) 。显示:治疗组在退热、止头痛、止呕吐、腮腺或颌下腺肿痛消失及脑膜刺激征消失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 。结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当该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时,即引起脑膜脑炎,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厥阴之脉绕阴器,当邪毒传至厥阴则睾丸红肿疼痛;若温毒炽盛,窜人营分,陷人心包,引动肝风,可出现痉厥昏迷 。病毒唑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阻止病毒复制 。普济消毒饮中黄芩、黄连、连翘、玄参、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僵蚕柴胡疏风散邪;桔梗、甘草、马勃清利咽喉,并配陈皮理气化滞,大黄、枳实、玄明粉泻热通便;夏枯草、昆布清火散结,橘核、荔枝核、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病毒唑抗病毒为对因治疗,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标本同治,两者联用后既有效地抗病毒又显着地改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治疗腮腺炎之较好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值得临床堆广应用 。
奇氏等用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加减加外贴治疗急性腮腺炎156例,效果显着,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6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大的37岁,年龄最小的2岁;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61例;病程最长的16天,最短的4~5天 。以在校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发病率最高 。
治疗方法:用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加减即(甘草、黄连、马勃各3g,g竹叶、薄荷各5g,荆芥、桔梗、升麻、柴胡、橘红各6g,牛蒡子、豆豉、芦根、板蓝根、元参、黄芩各10g,白僵蚕、银花、连翘各15g)上方合用随症加减,酌情定量,水煎至150ml每天服1剂,分4次口服 。若高热不退加重银花用量到30g,如有温邪入血分可加丹皮12g;痛肿甚者加红花8g,元胡10g;头痛加白芷6g,有睾丸肿痛者加橘核或荔枝核6g 。根据患者病情加外贴药膏,24小时换1次 。即(三黄粉:黄连、黄芩、黄柏各30g,青黛粉15g,用凡士林调膏外贴3~7次为1个疗程) 。疗效结果:治愈156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中医认为痄腮属温热病范畴,痄腮肿胀疼痛可见于一侧或两侧,患处以耳垂下方为中心,患处逐渐肿胀,一般色白濡肿,拒按,色红紫青,少数或严重病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化脓者则称发颐,但不多见虽说本病发病率较高,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痄腮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是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上行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有痛感 。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病则相互传变,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受邪较重,则并发小腹痛或睾丸肿痛本病应用银翘散义在清热解毒,辛凉透表,牛蒡子、薄荷、二花、连翘为主,重在清热解毒,甘草桔梗利咽,芦根、竹叶,止渴散卫分温热病毒,荆芥,豆豉发汗透表 。且普济消毒饮义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使其内清外透,邪有去路,用牛蒡子、薄荷,僵蚕、柴胡疏风透邪,直入少阳,黄芩、黄连、升麻、连翘、甘草、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元参滋阴降火,橘红理气散结,桔梗引药上行达病灶 。二方合用加减灵活,用之得心应手,据现代药理研究,上药有较强的抗炎和抗病毒作用 。
【病案举例】
郭某某,男,6岁,1999年3月25日初诊由家长代诉:发烧,双侧颌下肿胀,疼痛3天,伴纳差,头痛曾在当地诊所静滴“病毒唑”、“双黄连”等无效,方来我院 。追问病史学校有2个同学1周前曾患此病 。查体:体温38.8℃,咽红,扁桃体大,双侧颌下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漫性肿胀,表面灼热,压之疼甚,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痄腮,证属温毒阻结,热毒炽盛 。西医:急性腮腺炎 。因无条件住院故门诊治疗:①口服普济消毒饮加味,方药如下:黄芩6g,黄连g,连翘8g,板蓝根8g,薄荷6g,僵蚕6g,玄参6g,马勃6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甘草6g,夏枯草6g.3剂水煎服 。嘱少量多次频服 。②外敷腮腺败毒膏1日3次,连用3天 。3日后复诊:发烧退,疼痛减轻,双侧颌下肿胀明显减轻,嘱继续按原方案治疗4天 。再来复诊时症状及体征消失,痊愈 。
按:痄腮乃冬、春之季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局方发挥》称其为“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称其为“痄腮” 。其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瘀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经脉塞滞,气血受阻,故耳下腮部漫肿且痛 。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陷心肝,扰乱神明,则见高热、惊厥、呕吐、抽风乃至昏迷 。临证变证较多,用药宜随机变法,不能墨守成规,以免延误病情 。运用“普济消毒饮”加味内服,“腮腺败毒膏”外敷可起协同作用,标本兼治,使药效直达病所,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镇之功效 。此法简便易行,获效甚佳,有事半功倍之效,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翟某某,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2003年4月8日就诊 。其母代诉:患儿就诊前一天夜晚开始发热,口服退热药,热暂退,晨起复热,就餐时出现咀嚼不便,一侧腮部肿胀有痛感,自用仙人掌捣烂外数,后发现另一侧亦痛肿,即来诊 。查体:T38.8℃,双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胀,左重右轻,边界不清,皮不变色,触之灼手;颌下淋巴结肿大,左3cm×2cm,右1cm×2cm口腔内两侧腮腺管口红肿;伴纳差,倦息,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无头痛、呕吐症状,外生殖器无异常 。血常规:WBC:6.5×10°L,L:3.5×10°/L 。证属温毒袭表,内有积热,内外相合,热毒蕴结 。处方:柴胡10g、板蓝根15g、牛蒡子10g、丹皮10g、元参10g、僵蚕0g、黄芩10g、黄连5g、.蚤休10g、连翘12g、陈皮10g、大白15g、生甘草5g,3剂;同时人隔离观察室静脉点滴双黄连注射液40ml+生理盐水250ml,连用3天 。复诊:热退,腮肿右侧完全消失,左侧腮肿及颌下淋巴结肿消大半,疼痛基本消失,大便通畅,纳食可,舌黄苔已退、稍厚,舌质略红停静脉用药,上方去柴胡、蚤休,加焦三仙各15g,继服3剂,诸症消失告愈 。
按:流行性腮腺炎属中医温病范畴,名称有“痄腮”、“时行腮肿”
“蛤蟆瘟”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行性 。近年来由于疫苗的逐渐普及,发病减少且病情较轻 。中医学认为此病由风温邪毒由口鼻而入,化热化毒,循经上壅郁于少阳,结于腮部而发 。治疗以普济消毒饮为主方,根据症状轻重给予加减 。温毒在表加连翘银花、薄荷,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热毒蕴结,体温39℃以上,加重柴胡、板蓝根、黄芩、玄参用量,同时静脉点滴中药抗病毒药物临证体会,即使温毒在表型单用银翘散,疏风清热力可,但解毒散结消肿力弱,效欠佳;尤其是合并领下腺淋巴结肿大之病例,应加用抗病毒中药针剂及抗生素药物静脉滴注,增加抗病毒、抗菌药效,缩短病程,疗效十分明显 。
马某某,男,5岁4个月,2001年3月16日就诊 。患儿2天前腮腺部红肿,伴有恶寒,发热,咽喉疼痛,头痛,咽干,口渴引饮,在村医疗点静脉点滴青霉素,服用阿莫西林,板蓝根片等,症状未减,前来就诊 。见患儿左侧腮腺部红肿热痛,扪之灼手体温39.6℃,自诉左半侧头痛严重,咽喉疼痛,口渴思冷饮,烦躁不安,见左侧扁桃腺Ⅱ肿大,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诊断为急性腮腺炎,拟疏风透表,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配合抗病毒西药阿昔洛韦,维生素C等治疗 。黄芩15g,黄连6g,连翘15g,马勃10g,玄参15g,大青叶12g,牛蒡子15g,僵蚕10g,升麻12g,柴胡15g,重楼10g,桔梗10g,生甘草5g,水煎服,1日1剂,每剂煎煮4次服用 。每次服250ml,连服2日,2剂 。同时加服阿昔洛韦,每日3次,每次50mg;维生素C,每日3次,每次0.1g 。与中药隔开2小时服用,并嘱其2天后复诊 。服上述方药2天后复诊,腮腺红肿疼痛消失,其余一切症状,体征消失,体温36.3℃,治愈未再用药 。
【普济消毒饮加减治流行性腮腺炎医案、配方】按:俞震《古今医案按》载金元时期泰和二年(公元1201年)“大头伤寒”流行,李东垣制“普济消毒饮”广施其方而全活甚众的史实,传为中医学史中一段佳话,从那以来,普济消毒饮亦广为流传,成为中医治“大头瘟”,无名肿毒的名方普济消毒饮用薄荷、牛蒡子、僵蚕、柴胡等透卫泄热;用黄芩、黄连之苦寒直折火热毒邪;用连翘、板蓝根、马勃解毒消肿;用玄参滋肾水而上制邪火;用升麻、柴胡、桔梗升载诸药,上达病所,兼透卫散风热,佐陈皮以制芩、连苦寒败胃,甘草为和中之用,兼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透卫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效 。西药阿昔洛韦为广谱抗病毒药,其作用机理是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的DNA合成 。但本品口服后会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关节痛等;偶见皮疹,发热,乏力等,因此,在应用阿昔洛韦时,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肾功不良,孕妇,授乳妇女慎用不能同时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笔者用中西药结合应用的方法对急性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收到治愈率高(100%)、疗程短(2~3天)、临床未出现不良反应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