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福建】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
”鱼冢、鱼葬、鱼祭文“为核心的护鱼习俗也被列入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至今保持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鱼塚、鱼祭文、鱼葬礼俗 。——【文化遗产在福建】
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
今天的节目为您介绍的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 。
在福建省周宁县浦源村,有一条几百米长的鲤鱼溪穿村而过,溪流里生长着成千上万的鲤鱼,更为独特的是这里的村民们会为鲤鱼举行“鱼葬”仪式,也就是埋葬鲤鱼举行的仪式 。每当举行鱼葬的时候,在司仪的引导下,将鲤鱼安放在祭台上,进行净香、上酒,顶礼膜拜;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读祭文,之后将鲤鱼埋葬在洞穴里 。埋葬鲤鱼的鱼冢则位于鲤鱼溪村口两株参天的古柳杉下 。
而这以“鱼冢、鱼葬、鱼祭文“为核心的护鱼习俗也被列入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至今保持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鱼塚、鱼祭文、鱼葬礼俗 。
周宁文化馆馆长周许端:
“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与鱼的和谐相处,这里村民护鱼的习俗有八百年的历史,村民们对爱鱼护鱼敬鱼做得比较完整,鱼冢鱼祭文,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独一无二的,这是最有特色的 。”
祭鱼仪式
祭鲤鱼文
埋葬鲤鱼的鱼塚
从福建省周宁县城驱车5公里 。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鱼同乐的中华奇观鲤鱼溪 。
这段全长600多米的鲤鱼溪,溪流里生活着上万尾五颜六色的鲤鱼,它们在溪水里自由嬉戏、遨游 。溪里的鲤鱼和人很亲,听到人声、见到人影反而会靠拢过来摇头摆尾 。如果人把食物投入到溪里,鲤鱼会欢腾跳跃,纷纷前来争相食用 。
南宋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河南开封郑氏始祖因为躲避战乱,举家辗转迁徙到浦源 。建村之初,小溪水有些混浊,郑家人不知道溪水能不能供人饮用,就在溪里放养了一些鲤鱼,结果鲤鱼在溪水里生长的很好,表明这条溪里的水是可以饮用的,同时由于鲤鱼有清洁溪流的作用,溪中自从有了鲤鱼后,溪水也变清澈了 。此后鲤鱼就成了村民们的守护神 。鲤鱼溪管理所张穆锋:
“历史上只要是溪里的鲤鱼生长的好,他这家人整个家族发展繁衍的非常好,不管是做官还是经商做的都非常好,经过了几辈人后所以他们非常感谢鲤鱼 。”
因为感恩鲤鱼带来的好运,郑氏族人形成了善待鲤鱼的风气 。又经过几代人对鲤鱼的呵护,溪流里的鲤鱼也越来越多 。当时的族长晋十公在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率领全村族人建起了郑氏宗祠,了却先祖的心愿 。同时晋十公担心鲤鱼多了以后,免不了有不守规矩的族人会偷捕鲤鱼,为此,他召集全村人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偷捕鲤鱼 。为了严明规矩,他还特意策划了一出苦肉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传森:
“晋十公,当时他虽然规定了很多护渔的办法 。但是在实行的过程当中似乎还不足以警示族人和外村人 。所以就故意叫他的孙子去抓鱼 。结果别人发现了就来报告他,晋十公就把他的孙子五花大绑送到祠堂里去,然后请村民们到祠堂里开会,当众把孙子打得遍体鳞伤,并且按照原来的村规民约,请全村人到祠堂里面吃饭,还请来戏班子演三天三夜的戏,把外村的人也请来看戏 。晋十公自己带头以身作则,不仅本村的村民很信服,而且外村的村民也很信服他 。”
鲤鱼溪与村中古民居
古代人信奉神灵,郑氏祖先利用神话故事,向村民讲述了溪中鲤鱼是“三仙姑”的化身,偷捕鲤鱼的人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在当时还可以发挥吓阻族人偷抓鲤鱼的作用 。
当地村民自己不捕食鲤鱼 。同时为了防止外乡人来偷鱼,浦源村人还学习武术,掌握一些拳术和武术器械,成立护鱼队对外来偷盗者起到威慑作用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传森:
“不仅用文的办法,而且还用武的办法 。我们村里西面有一个叫麻岭的地方,当时那个地方土匪很多,他们晚上有的时候会到村里面去骚扰,也会去抓鱼,我们祖先觉得光用文的办法不行,还得用武的办法,就组成了一个护渔队护鱼 。”
南方夏季多雨,自然少不了溪水上涨和山洪暴发,浦源村人为了不让溪里的鲤鱼不被山洪冲走,也是想尽了办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传森:
“村里的河道是弯弯曲曲的,鲤鱼溪边上还种了很多草,这种草的作用也是护渔,有些鱼就躲在草丛里面,这样他就不容易被冲走,特别是一些小的鱼 。”
除此之外,民村们还在溪流里建起“L”形的阻水道;在溪流两边的人行通道下面建造了蓄水塘,以便让鱼在山洪暴发时躲藏 。福建省逸仙诗词学会会长郑孝禄:
“这底下是空的,一个洞口一直通到里面,水塘很大,圆形的,这个水塘做什么呢?洪水爆发的时候,鲤鱼往这里藏,不会被冲走,这个鱼塘上面加盖子,叫鱼藏,鱼藏在里面的意思,像这种鱼藏两岸有很多个 。”
通过爱鱼护鱼的习俗,鲤鱼溪村民世世代代与鲤鱼相守,孕育了村民与鲤鱼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培育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民风 。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朱朝枝对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有着独到的研究,他认为鲤鱼溪人鱼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的哲学 。朱朝枝:
“人和自然是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是我们古老的中国对世界宇宙观的一个发展,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人与鱼和平共处的和谐的关系,这就是很重要的农耕文化的形式或者载体 。”
鲤鱼溪戏鱼、观鱼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鲤鱼溪自然人文景观和习俗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两岸古民居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要求;原有的排居民排污系统也不能满足目前使用;鱼葬习俗主持者主要为60至75岁老人,出现断层,急需保护传承 。为了传承和保护周宁鲤鱼溪800多年来形成的护鱼习俗,当地各级政府也采取和很多措施: 周宁文化馆馆长周许端:
“各级政府部门对我们这块也非常的重视,给我们拨了专项的经费,促使他们的传承,老人现在年龄都比较大,现在把这种仪式传承给年轻人,让年轻人来试着做,这块也做得比较好 。”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外出打拼,成就了不少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如鲤鱼“跃龙门”般的梦想成真 。成功后的他们不忘家乡的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出资新建了“鲤鱼溪公园”,修葺了郑氏宗祠等基础设施 。而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国家级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和谐乡村,古朴的自然村貌,便捷的交通,神奇的护鱼习俗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一探中华奇观——鲤鱼溪:
周宁文化馆馆长周许端:
【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文化遗产,他还特意策划了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非遗的角度来讲是为了传承保护这种习俗,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申请非遗成功后,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外面的人觉得护鱼的习俗,他觉得很稀奇所以他就来看,很有特点,跟外面不一样 。”
推荐阅读
- 利率637是几厘
-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 怎么治理雾霾,如何治理雾霾问题
- 镜头可以自动转动吗
- 打火匣是安徒生童话
- 飞机失压状态是什么
- 煌怎么读 煌的拼音是什么
- 牵连犯的依据是什么,牵连犯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怎么测试手机流畅度
- 酒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