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保护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 三 )



图源:网络
“演化尽头论”的最后一个论点——大熊猫不适宜吃竹子?答案是否定的 。
虽然竹子是一种低营养、高纤维的禾本科植物 , 但是大熊猫从竹子当中获取的营养足够维持大熊猫的生长发育所需 。
大熊猫在多方面演化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 , 在身体构造方面它的熊掌有一个称为伪拇指或者第六指的特殊结构 , 它是由大拇指侧的一块小骨头膨大形成 , 从而可以跟大拇指进行有力的对握 , 能够敏捷地将竹子牢牢握住 , 更加容易撕扯竹子上的竹叶 。 在所有的食肉动物种群里 , 仅仅只有大熊猫和小熊猫拥有伪拇指 , 而其他的食肉动物都没有有力抓握东西能力 。
因为大熊猫的脸颊附着了发达的咬肌 , 所以它们的头部是一个毛茸茸的的圆脑袋 , 发达的咬肌有利于咀嚼 , 配合宽大而平坦的日齿便更加容易碾磨竹子 , 让大熊猫可以轻松地消化掉竹子 。 因此大熊猫在形态上已经演化出对吃竹子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
竹子是一种营养很低的食物 , 大熊猫为了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 ,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 , 它们会优先挑食竹子最有营养的部分 , 营养价值最高的竹笋;在食物不充足或者没有竹笋的情况下 , 它们也是会挑食刚刚生长一年左右的嫩竹叶和竹竿 , 新生的嫩竹叶和竹竿的营养价值都是很高的;而那些已经生长了很多年的老竹子 , 大熊猫基本上碰都不会碰 , 因为年老的竹子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营养 。

图源:网络
大熊猫从不冬眠 , 冬季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覆盖着大熊猫的毛皮足于让它们在寒冷的冬季里维持恒定的体温 , 虽然我们家里养的猫和羊体表都覆盖着毛皮 , 但是猫和羊的毛皮是很稀薄的 , 但是大熊猫的毛皮要比猫和羊的厚很多 , 浓厚的毛皮会阻隔大熊猫的体温散发 , 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暖作用 , 同时浓厚的毛皮会使得大熊猫的体表温度变低 , 让体表的温度接近于寒冷的空气 , 这就是大熊猫能够维持恒定体温的秘诀 。
在陡坡上、稠密的竹林和灌木丛中是很难看见大熊猫踪迹 , 它们主要活动在一些广阔的山林和平缓的山坡上 , 选择这样的栖息地是主要是为了节约能量 , 这也是大熊猫身体维持恒定体温的策略之一 。
无论是野外或者是圈养的大熊猫 , 它们每天消耗的能量只有自身重量的37% , 与树懒和考拉相比 , 37%是接近于树懒的 , 但是却比考拉低 , 因为树懒和考拉都是移动很缓慢的动物 , 自然它们每天所消耗的能量是很低的 , 然而野外的大熊猫每天都穿梭在山林中 , 圈养的大熊猫又是很好动的 , 因此大熊猫每天消耗的能量与树懒相近 , 比考拉低 , 说明了在节约能量上大熊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

图源:网络
大熊猫行动是很迟缓的 , 平均每天移动的距离不会超过500米 , 行动一小段距离后就会原地休息 , 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 , 它们都会用来休息 , 而另外一半时间它们都在进食 , 这样子的做法就是为了尽量地减少能量消耗 。
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 其他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 都是没有办法消化纤维素的和半纤维素的 , 大熊猫却可以轻松地消化掉 , 因为它们的肠道里有一种纤维素酶蛋白蛋 , 其他哺乳动物缺少这种蛋白质 。
大熊猫的肠道里有一种梭菌微生物分泌出纤维素酶蛋白质 , 这种蛋白质可以溶解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 并且转化为营养提供给大熊猫;此外它们的肠道里还有一种丁酸梭菌微生物分泌出丁酸盐脂肪酸 , 这种脂肪酸可以增强磷脂类的合成代谢 , 这给大熊猫生长的需求和机体发育所需的营养提供了保障 。
大熊猫通过挑食的方式 , 减少能量的流失以及形态上和消化系统的演化 , 表明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从竹子中获取充足的营养 , 成为唯一一种进食竹子的物种 。

图源:网络
既然大熊猫只进行竹子 , 那么竹子大规模枯死会不会造成食物短缺?
因为竹子偶尔也会发生大规模开花而枯死的自然现象 。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 , 也会开花、最后整株枯死 , 但是竹子一般都是40-60年才开一次花的 , 开花的周期比较长 , 所以竹子大规模开花的场景是很难见的 , 即使是寒冷的冬天 , 竹子也是绿葱葱的 , 大熊猫不会为食物而犯愁 。
但是竹子大规模开花的现象确实有发生过 , 例如四川邛崃山系和岷山山系在1970-1980年间 , 大面积的森林地受到了采伐 , 又遇上罕见的竹子大规模开花 , 造成了大熊猫的食物短缺 , 最终损失了100多只大熊猫 , 从此大熊猫的命运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 熊猫专家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一书中写道:“因为大规模竹子开花、人类盗猎以及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 , 对大熊猫的命运抱有比较悲观的态度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