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保护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 四 )



图源:网络
大熊猫如何应对竹子大规模开花 , 会造成食物短缺吗?
主要有两种应对方法:
1.迁移扩大栖息地;
2.以其他品种的竹子为食;
竹子大规模开花只会是其中一种竹子开花 , 并不是几个品种的竹子一起开花 ,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 , 每个山系当中至少生长着7个品种以上的竹子可以作为大熊猫食物 。
这两种应对方法说明 , 如果六大山系的栖息地环境在没有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 大熊猫进食其他品种的竹子是可以应对竹子大规模开花而枯死现象的 。

图源:网络
黄姤结语·大熊猫为什么会是濒危物种?最古老的熊猫化石出土于云南 , 距今已有800万年的历史 , 大熊猫在演化的道路上走了800万年 , 在800万年的演化过程中 , 曾与大熊猫同时期的剑齿象、剑齿虎等剑齿类动物早已灭绝了 , 而大熊猫能够演化至今确实不容易 , 它们必定经历了一些重大事件 。
过去 , 重构800万年前如此遥远的物种演化历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加上熊猫的化石分布也是零零散散 , 可供研究的化石样品又不多 , 很难断定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变化 。
现在 , 现代基因遗传学技术的飞快发展 , 分析大熊猫基因组水平的变异 , 能够很好地重构出大熊猫在过去几百万年的历史演化痕迹 。

图源:网络|图解:远古大熊猫骨架复原图
更新世时期的最后两个冰期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 严重威胁到了大熊猫的生存 , 造成了它们的种群数量造成了剧烈性下降 。 近万年来 , 随着地理位置的变迁 , 生态的破坏以及古气候变化的影响 , 大熊猫的种群被割裂为六个孤立的地理种群 。
古气侯变化、地理位置变迁和生态的破坏是造成大熊猫成为濒危物种的罪魁祸首 , 并不是大熊猫自身的生物学上出现问题 。 因此无论是从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繁殖能力、对竹子的适应性 , 还是从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上看 , 大熊猫在野外都生活得很好 , 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 它们还没有走到演化的尽头 。
2016年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根据我国野外现存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 已经将大熊猫从“濒危”物种的名单中移除 , 并将它们降级到了“易危”物种 , 这是我国在保护野外大熊猫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

图源:网络
虽然大熊猫已经不是濒危物种 , 但是仍然需要持续地保护它们 , 并且要维持好它们的生存状况 , 因为还有很多因素会给它们带来威胁 。
1.栖息地割离与种群的个体数量;
现存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分别生活在33个割离的地理种群中 , 其中有22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足30只;有18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足10只;虽然还有几个大的种群 , 但是小的种群整体占比较多 , 这些种群的存亡都在经受着考验 。
2.犬瘟热、寄生虫、疾病等;
犬瘟热是一种会传染的病毒 , 严重的会造大熊猫死亡 。 陕西楼观台大熊猫繁育中心在2014年底就发生了犬瘟热病毒感染 , 繁育中心原本只有20多只大熊猫 , 病毒感染后造成了5只大熊猫死亡 , 这次的重创造成了繁育中心损失了1/4的大熊猫 。
3.环境污染、全球气侯变化等因素;
野外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着大熊猫的存亡 , 良好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它们提供充足食物 。 干净的水源、空气可以调节优质的大气循环和、水循环、土壤质量、竹子的茂盛以及洪涝灾害 , 甚至可以调节野生动物疫病的发病率 。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 对大熊猫以及它们的栖息地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 , 虽然目前大熊猫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在不断地好转 , 野外看到大熊猫的概率也越来越常普遍 , 这说明新的保护措施 , 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保护管理的成效上看 , 大熊猫必定有一个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 。
【大熊猫的保护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