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黄姤
说起“冰墩墩”这个名字 , 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 今年北京冬奥会就是用它作为这一届运动会的吉祥物 , 由于这个小家伙实在是太可爱了 , 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为墩疯狂” , 甚至一度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稀缺情况 , 你是不是其中之一呢?
尽管大熊猫深受我们每一个人的喜爱 , 但是关于大熊猫的生物学知识我们却知之甚少 , 乃至对它们产生了一些误解 。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曾一度认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一直持续下降、遗传多样性受限制、繁殖能力有限以及只吃竹子等一些生物学特征的问题 , 甚于认为大熊猫已经走到了演化的尽头 , 即将面临种群灭绝的风险 。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对大熊猫的误解 , 通过以下四个问题 , 为大家科普一下大熊猫的实际情况:
种群数量衰减;
遗传多样性贫乏;
繁殖能力弱;
不适宜进食竹子;
图源:网络
种群数量衰减种群数量指的是大熊猫现存的数量有多少只 ,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开始说起 。 统计大熊猫的数量不是去野外实地盘它们的个数 。 它们是常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竹林隐士” , 在野外是很难见到大熊猫的 , 识别大熊猫当中的每一只个体主要是通过它们的排泌物--糞便 。
大熊猫的粪便可以清楚看到是一节节的 , 咀嚼消化后排泄出来的残余物叫做“咬节” , 而咬节的长短是与大熊猫的年龄有着必然的联系:
咬节长的代表年龄是比较大 。
咬节短的代表年龄是比较小 。
图源:网络|图解:大熊猫的粪便(左)
经过整合大量的大熊猫粪便 , 结合每团粪便相隔的距离 ,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也就是可以识别出它们当中的每一只个体:
假如两团粪便相隔的距离超过了1.5公里 , 那么就判定这是两只个体;
假如两团粪便相隔的距离在1.5公里以内 , 那么就判定这是一只个体;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咬节的长度相差大于2毫米时 , 也可以判定为这是两只个体;
沿用以上的判定方法 , 我国对野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开展了4次全国大调查 , 调查间隔的时间是10年多一次 , 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被调查过4次的物种 。
第一次调查的时间是1974-1977年 , 一共发现了2459只;
第二次调查的时间是1985-1988年 , 一共发现了1114只;
第三次调查的时间是1999-2003年 , 一共发现了1596只;
第四次调查的时间是2011-2014年 , 一共发现了1864只;
从上面调查的数据可以知道 , 1974年至1985年间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了将近一半 , 也就是第二次调查的结果 , 造成了人们对大熊猫的误解 , 认为它们出现了种群衰退的情况 。 事实上 , 造成它们数量减半的主要原因是这11年间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了大量的采伐 , 大熊猫的栖息地减少 , 直接导致了数量的急剧下降 。
但是在第三次和第四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是在一直持续增加的 , 这是因为1998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之后 , 开始实行禁止森林采伐工程 , 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 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恢复了 , 因此它们的种群数量也增加了 。
图源:网络
咬节长度小于2毫米的 , 并且每团粪便相隔的距离在1.5公里以内的 , 就一定是一只大熊猫个体吗?
推荐阅读
- 为什么生命都难逃一死?
-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 为什么中国的生物学比国外落后这么多?
- “最有可能得诺奖的90后”,27岁攻克世界难题,纯国产美女科学家
- 高分1、2号卫星原始遥感影像数据
- 纪录片《王朝2》里的大猫
- 地质地质学是什么?
-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什么?180吨重的蓝鲸根本排不上号!
-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