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到底什么是量子纠缠态与贝尔不等式?( 二 )



图 | 克劳泽提出的贝尔不等式验证实验示意图(来源:诺贝尔官网)在该实验中 , 光源 S 持续产生向相反方向传播的、处于偏振纠缠态的光子对 , Alice 和 Bob(编者注:这两个名字广泛用于量子信息领域 , 指代两个观测者)分别利用特定的探测器观测光子的偏振态 , 并统计得到观测结果的关联函数 。 克劳泽发现 , 实验结果超过了贝尔不等式给出的关联函数的上限 , 因而该实验是对隐变量理论的否定 。
然而 , 克劳泽的实验装置存在所谓的“定域性漏洞” , 无法排除Alice和Bob之间存在信息交流的可能 。 这也给了阿兰·阿斯佩(即今年第二位物理诺奖得主)大显身手的余地 。
1982 年 , 阿斯佩等人改进了克劳泽的贝尔不等式验证实验 , 区别在于新的实验装置能够更频繁的发射纠缠光子对 , 并且偏振测量装置可以在实验中随机调整 , 因而部分地修补了定域性漏洞 。 他们发现 , 该实验结果仍然违反贝尔不等式 。
在 1998 年和 2015 年 , 安东·塞林格团队进一步完善了贝尔定理实验 , 先是彻底消除了定域性漏洞(因为阿斯佩的实验装置仍然无法排除 Alice 和 Bob 距离太近造成的关联) , 而后实现了无漏洞的贝尔不等式实验 , 其结果均与量子力学的预测一致 , 为隐变量理论和量子理论之争画下了句号 。
此后多年 , 塞林格团队利用纠缠态的光子进行了更多实验 , 并且还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展示了“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交换”等奇特现象 。 在“纠缠交换”实验中 , 塞林格团队发现 , 在两对不相关的纠缠态粒子对中 , 如下图中的 1-2 和 3-4 , 如果能让 2 与 3 纠缠 , 则1与4也会自发处于纠缠态 。

图 | 量子纠缠交换现象的示意图(来源:诺贝尔官网)塞林格通过一系列的这些实验 , 从原理上验证了对量子态进行传输的可能性 , 开创了量子信息这一学科领域 。
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科学家对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正是塞林格的博士学生 。 塞林格为量子信息奠基的四篇文章中 , 潘建伟是其中两篇的第一作者 , 也是另外两篇的第二作者(相关论文见文末参考) 。 潘建伟也在国内创建了阵容强大、硕果颇丰的量子信息科研团队 。
10 月 4 日当天 ,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张有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参与的实验示意图 , 显示的是中国科学院的潘建伟课题组与奥地利的塞林格课题组于 2018 年共同进行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 。

图 | 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来源:诺贝尔奖发布会现场)【追问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到底什么是量子纠缠态与贝尔不等式?】时至今日 , 尽管诺贝尔奖尚未眷顾 , 但是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