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蛇吗?怎么感觉蛇还怕你呢( 二 )



▲ 莽山烙铁头蛇 。 图/Wikipedia无独有偶 , 台湾的高山族也崇拜蛇的图腾 , 在他们生活的区域内随处可以见到蛇的影子 。 在高山族的房屋装饰上、器皿上、雕刻作品上 , 甚至他们的传统服装上等等 , 到处都有蛇的形象 。
根据科学考证 , 高山族图腾中的蛇的形象 , 源自一种叫做“百步蛇”的毒蛇 , 学名“尖吻蝮” , 也是一种剧毒蛇 。

▲ 清人绘《高山族风俗图》 。 图/视觉中国这种蛇祖祖辈辈与高山族人相伴而居 , 当地人把蛇奉为神灵 , 既有崇拜 , 又有几分敬畏 。

上天入海 , 无所不能
蛇本身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 。 “无足而行 , 不翼而飞 , 无鳍而游” , 明明没有脚 , 跑得却很快 , 有的种类甚至会“飞”和游泳 。

▲ 竹叶青 。 摄/云哥这种身躯极其简单 , 连四肢都退化消失的爬行动物 , 千百万年来却始终处于进化的先锋 , 其身影遍布水、陆、空 , 可谓无处不“行” 。
比如金花蛇 , 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就可以见到 。 它最引人注目的绝技 , 就是会“飞”了 。 所谓的“飞” , 其实更确切地说法是“滑翔” 。

▲ 金花蛇属 。 图/Wikipedia它们的肋骨细长而直 , 躯干的皮肤松弛 , 借助树枝的弹力奋力跳跃到半空中 , 肋骨将皮肤撑开 , 使得身体变得扁平 , 就像降落伞一样 。 然后金花蛇“S”形扭动 , 可以在空中滑翔几十上百米 。
海蛇则会游泳 , 这个家族的成员几乎全是毒蛇 , 但绝大多数性情很温和 , 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 海蛇的尾巴扁平 , 很像船桨的形状 , 是它们游泳的好帮手 。 用于爬行的腹部的鳞片 , 却退化得难以分辨 。

▲ 扁尾海蛇 。 摄/周佳俊蛇不仅上天入海 , 还能适应很多恶劣环境 。 上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 , 下到干旱缺雨的荒漠 , 无论是荒无人烟的海岛 , 还是寒冷的北方森林 , 再严酷的自然环境中 , 都可能有蛇类的踪迹 。
高海拔的山区环境恶劣 , 这里紫外线照射强烈、缺氧、昼夜温差大 。 然而 , 蝮蛇却可以克服这些恶劣环境而在此处生存 。 2017年 , 科研人员青海发现了一个蝮蛇新种 , 将它命名为“红斑高山蝮” 。 它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三江源地区 , 这是中国毒蛇分布海拔最高的纪录 。

▲红斑高山蝮色彩鲜艳 。 摄/云哥这种蝮蛇身体的颜色非常鲜艳夺目 , 更特别的是 , 它在野外竟然吃蛾子 , 这可能是因为它的栖息地食物太过匮乏 。
阿拉善蝮则喜欢栖息在干燥的地区 ,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戈壁环境中十分常见 。 它们的身体呈沙黄色或乳白色 , 和沙土十分接近 。 另外 , 身体表面长着黄褐色的圆形斑 , 恰好又很像夹杂在沙土中的石块 。

▲ 阿拉善蝮和地表颜色很像 。 摄/云哥蛇岛蝮栖息在渤海中的蛇岛上 , 这里食物匮乏 , 它们一年中进食的机会很少 , 只有趁着候鸟迁徙才能饱餐一顿 。

▲ 蛇岛蝮 。 摄/云哥
对它们好一点吧
正因为蛇到处都是 , 再加上一些蛇的剧毒 , 让人们对它始终怀着一种掺杂着好奇、恐惧和敬畏的复杂情绪 。 人与蛇的冲突 , 从史前一直延续至今 。
然而 , 人们对蛇恐惧也好 , 崇拜也好 , 终究抵不过现实生活中的利益的驱使 。

▲ 被养在篮子中的印度眼镜蛇 。 图/Wikipedia深居简出的山中村民毕竟只是人口中的少数 , 而更多的人则打起了捕捉各种蛇类来吃或入药的主意 。
例如前面提到的尖吻蝮 , 早在唐代柳宗元所著的《捕蛇者说》中就是珍贵的药材 , 捕蛇者上供两次可以免除一年的赋税 。 在苛政猛于虎的威慑下 , 人们铤而走险去捕捉它们 。

▲ 尖吻蝮 。 摄/云哥就连深山中分布狭窄的莽山原矛头蝮蛇也难以幸免 , 在被发现和公开之后 , 短短数年 , 就出现在了欧洲的市场上 , 还标以高价 。
倒霉的蛇类还有很多 , 例如经常出现在人们餐桌和药酒瓶中的眼镜王蛇、滑鼠蛇、金环蛇……大量野生蛇类被盗猎用作肉食、药材和动物园、博物馆的展品 。

▲ 眼镜王蛇 。 摄/周佳俊而且 , 比起可可爱爱 , 看着就能激起保护欲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 爬行动物的处境似乎更不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 它们得到的保护就少了很多 。 我国现有爬行动物500多种 , 蛇类就占一半以上 。
但是 , 它们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 很多蛇以鼠类为食 , 如果蛇消失 , 下层食物链就会爆发鼠患 。 同时 , 蛇又是很多猛禽和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 如果没有它们 , 很多上层食物链的生物会忍饥挨饿 , 难以生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