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痛经医案、配方

痛经
痛经为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 。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西医妇科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 。前列腺素诱发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下腹痉挛性绞痛,当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历时稍长时,可造成子宫供血不足,甚至引起子宫缺血,导致厌氧物贮积,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痛经 。同时前列腺素的刺激还可以使子宫收缩强度及频率增加,收缩不协调或呈非节律性,而致子宫缺血缺氧,引起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 。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 。经净后子宫、冲任气血渐复则疼痛自止 。但若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获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又复发矣 。临床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痛经的个案颇多,因而我们可以应用柴胡疏肝散辩证治疗痛经 。
【病案举例】
1.李某某131,女,16岁,学生 。患者经期腹痛1年余,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痛经,用西药治疗无效 。故就诊于中医,诊见:月经不潮,少腹胀痛难忍,且心烦易怒,胸胁胀闷不舒,经量少,色紫暗挟有血块,舌质边紫暗,脉弦紧 。此属肝郁气滞,血滞胞脉,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10g,生白芍12g,枳实10g,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0g,甘草6g,日服1剂 。
服2剂后疼痛遂止,待下月经期前又照前方服2剂,尔后随方半年,未再复发 。
2.王某某14,女,25岁,未婚,2000年4月15日初诊 。经期腹痛10余年 。自诉15岁月经来潮,从第1次月经来潮即发生少腹两侧疼痛,每次来时第1~2天疼痛明显月经色黑有块,有时伴有腰酸困痛,带下较多 。舌淡偏暗、苔薄白润,脉沉细涩证属肝郁血瘀,治拟疏肝活血止痛 。药用:柴胡、香附、枳壳、川芎、五灵脂、蒲黄、延胡索、桃仁、红花各12g,白芍0g,甘草6g月经前5天开始服药,每次服中药5剂,直至月经来潮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痛经消失 。后随访未再复发 。
3.黄某15,女,29岁,营业员,2001年4月5日初诊 。经来腹痛10年 。患者素来肝旺,喜争强好胜,每次经前少腹作胀,疼痛难忍,甚则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两乳房胀痛,拒按,婚后亦无明显好转,经水色暗,量中等,时有血块,舌暗红,脉沉涩证属气滞经阻,冲任不调 。药用:柴胡8g,炒枳壳、当归、桃仁、炒白芍各20g,制香附14g,青陈皮各10g,广木香、粉甘草各6g,红花、延胡索、川子各12g 。经前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治疗3个月经周期,疼痛痊愈 。
4.患者1,女,28岁,已婚 。自述两年便有痛经之症,经行先期,超前而至,头晕,两胁胀痛乳房发胀,口苦,纳差,脘腹疼痛,经行有块,苔黄,脉弦 。症由内伤七情,肝气郁结,气滞血阻,损及冲任,血瘀作痛 。药用:柴胡9g,枳壳9g,青皮9g,五灵脂9g,当归9g,白芍9g,桃仁6g,牛膝9g,延胡索9g,丹参9g,当归12g,共服5剂,痛经消失,诸症亦减 。
按: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痛经医案、配方】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寒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谓:“经前腹痛无非厥阴气滞,络不舒”柴胡疏肝散为理气解郁止痛之良方 。方中柴胡、白芍、香附人肝经,疏肝解郁理气为主,柴胡与枳壳、香附、川芎同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