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偏头痛医案、配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偏头痛医案、配方】偏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 。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传统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先兆症状与颅内血管收缩有关,随后颅内、颅外血管扩张导致头痛 。血管收缩药麦角生物碱(麦角胺)可中断偏头痛急性发作,血管扩张药如亚硝酸异戊酯可消除偏头痛先兆支持这一理论 。然而偏头痛发作期局部脑血流研究证实,先兆期局部脑血流减少始于枕部,而脑血流“扩散抑制”是按大脑皮质细胞构筑模式进行,不反映主要血管区域分布 。此外,脑血流减少区与某特定先兆相关皮质区并不一致,在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已消退、头痛已开始后局部脑血流减少 。
②神经血管假说:认为头痛期部分皮质与对侧脑干血流增加,有效的药物治疗可减少大脑皮质但不能改变脑干血流变化,提示血流变化及偏头痛发生可能继发于脑干神经元功能紊乱 。在人类刺激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背核可产生偏头痛样头痛,中缝背核是5-HT受体高聚集区,可能是偏头痛的发生器 。③5-HT能神经元异常学说:5HT能神经元家族广泛地分布于脑中,许多有效抗偏头痛药可作为中枢性5-HT受体拮抗剂或部分激动剂起作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小板中5-HT减少而尿中5-HT增多,利血平耗竭5-HT可诱发偏头痛,睡眠可减少5-HT神经元点燃,终止偏头痛发作 。因此,偏头痛反应中枢5-HT能神经元传递障碍,三叉神经神经元起始的疼痛可能通过一种强力血管扩张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导致血管扩张 。偏头痛和集性头痛时静脉血中cP浓度提高,服用5HT受体激动剂舒马曲坦后水平降低 。实际上,5-HT能神经元异常是对神经血管假说的补充 。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本病属于中医内伤头痛的范畴 。偏头痛包括西医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及紧张性头痛 。临床有阵发性和持续性的不同,疼痛性质有钻痛、钝痛、刺痛、闷痛的区别,但其疼痛部位多在一侧额、颞部,或连及眼、耳,按经脉循行当责之肝、胆二经 。其发病原因多因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引发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阳化风,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头部络脉而致头痛不止 。
【临床应用】
治宜疏肝和血、通窍止痛,药用柴胡15g,枳壳12g,赤芍15g,陈皮12g,香附12g,川芎12g,半夏10g,地龙15g,蜈蚣2条(研冲),白僵蚕15g 。若以刺痛为主兼舌暗有瘀斑、瘀点者加当归20g,鸡血藤20g,红花6g,葱白(一段);若以闷痛为主,伴周身困重、呕吐者加白豆蔻10g,茯苓20g,g茹15g;若头痛剧烈伴头晕、口苦者加龙胆草12g,丹皮10g,栀子10g;若头痛绵绵伴差多梦者,加何首乌15g,黄精12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7剂为1疗程,2疗程后评判疗效 。贾氏选40例患者,其中,女30例,男10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22岁 。40例中2~30岁3例,30~50岁36例,50~60岁2例 。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 。诊断标准:一侧头痛,或左或右,疼痛部位多在一侧额、颞部或连及眼、耳;疼痛剧烈,反复发作,或绵绵作痛,经久不休;疼痛常因情志改变或劳累而诱发或加重,多数患者伴恶心、呕吐 。C检查无占位性病变 。结果治愈:服2疗程后,偏头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未再复发,34例,占85%;好转:服1~2疗程后偏头痛消失,仅余局部闷胀感,偶有复发,服药后症状迅速消失,5例,占12.5%;无效:服药2疗程后,诸症无明显改善,1例,占2.5% 。总有效率97.5% 。
【病案举例】
苗某某,女,40岁,2002年5月12日初诊患者右侧头痛10余年加重3天来诊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偏头痛,时作时休,每因情志改变或劳累而加重,经常服去痛片止痛,曾多方求医,服大量中西药(药物不祥)治疗,收效甚微,现每次发作时去痛片已服至4~5片,方能止痛,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天前,因工作不顺心,加之劳累致偏头痛又作,服去痛片也不能缓解,遂来我,
院就诊 。当时患者右侧额颞部闷痛,连及右侧眼部和耳后,伴恶心欲吐、纳呆寐差 。口干而粘不欲饮,舌红苔白而腻,脉弦滑 。诊断:偏头痛 。证属:肝郁气滞、风痰上扰型 。药用柴胡15g,枳壳12g,赤芍15g 。陈皮12g,香附12g,川芎12g,白僵蚕15g,地龙15g,蜈蚣2条(研冲)、半夏10g,竹茹15g,白蔻仁12g,茯苓20g,炙甘草6g,水煎分2次温服,服一疗程后,偏头痛缓解,恶心欲吐消失,腻苔变薄,继服一疗程后,头痛完全消失,伴随症亦除,舌脉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又进3剂停药 。随访至今,偏头痛未发 。90按:肝、胆二经互为表里,肝经病变影响到胆经,因此疼痛固定在肝、胆二经循行的部位,故其病应当从肝论治 。柴胡疏肝散具有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之功,本来是为治疗胁痛而设 。笔者根据其方中即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疏肝,又有芍药和血,更有引经之川芎,再在原方基础上加上蜈蚣、白僵蚕、地龙等虫类药,取其走窜人窍、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佐以甘草、半夏和胃、降逆、止呕,诸方合用,共奏疏肝和血、通窍止痛之效,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