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哮喘医案、配方

哮喘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 , 是以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 , 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 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 , 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过治疗缓解 。全国约有1.6亿患者 , 各国患病率1%~13%不等 , 我国的患病率1%~4% , 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13~14岁儿童的哮喘患病率为3%~5% 。一般认为儿童患病率高于青壮年 。哮喘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 , 患者个体变应性体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哮喘与多基因遗传有关 , 同时还受遗传
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及相互作用被认为与哮喘的发病关系密切 。参考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的第六版《内科学》 , 哮喘的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散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 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可经过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第一项 ,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第二项 ,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第三项 , 昼夜P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者4、5条者 , 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
中医认为:“哮”为喉中痰鸣有声 , “喘”为气短不足以息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季节 , 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中医学认为 , 本病主要因痰饮伏肺而引发 。外感风寒或风热 , 吸人花粉、烟尘等可致肺失宣肃而凝津成痰;饮食不当 , 脾运失健则聚湿生痰;每当气候突变、情志失调、过分劳累、食人海腥发物等而触引内伏之痰饮 , 痰随气升 , 气与痰结 , 壅塞气道 , 肺气上逆而发为哮喘 。
【临床应用】
李氏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 , 药物有: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甘草 。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者 , 加淮小麦、紫石英;虚烦不寐、耳鸣胁痛者 , 加炒枣仁、毛知母;两胁作胀、善太息者 , 加绿梅花、炒川楝子;胸脘痞闷胀满者 , 加枳实、川朴;咽部有物堵感者 , 加苏梗、法半夏;情绪易于波动者 , 加薄荷、灵磁石 。每剂药浓煎汁液500ml , 分早晚2次温服 。针对各种病因进行心理治疗 。以达到患者认识疾病 , 配合治疗李氏观察病例均为门诊病例 , 50例患者均为女性 。其中2231岁29例 , 32~41岁15例 , 42~51岁4例 , 52岁以上2例 。以农村患者居多 , 占82% , 其中文盲占60% 。病程1~3年 , 多数有发作史 , 发病均与精神刺激有关 , 服药3~7天喘息症状消失者34例 , 占68%;服药10天 , 喘息症状消失者14例 , 占28%;服药14天 , 症状减轻者2例 , 占4%
【病案举例】
乔某某 , 女性 , 28岁 , 农民 , 1987年因家庭纠纷遭精神刺激而突现喘息 , 延医未效 , 于1987年10月来我院门诊刻诊:张口抬肩 , 呼短吸长 , 不咳不嗽 , 时悲伤欲哭 , 夜不安寐 , 急躁易怒 , 苔薄白 , 脉弦 。听诊:两肺呼吸音清 ,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 。摄全胸片 , 两肺无器质性病变 。测定肺功能正常 。证乃肝气郁结 , 气逆犯肺之喘证 , 宜疏肝解郁以治其本 。柴胡疏肝散加炒枣仁15g、灵磁石30g、薄荷6g 。同时予以心理疏导 , 使其认识疾病 , 配合治疗 。服上方3剂后 , 诸症悉除 。后于1989年复发1次 , 仍以上方3剂取效 。1按:李氏所选病例均为女性 , 文化水平较低 , 其中文盲占60% , 且大部分患者有封建迷信思想残余 , 伴有精神症状 , 而无肺部阳性体征 , 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 , 故所选病例为现代医学的癔症性哮喘范畴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哮喘医案、配方】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肝气郁结、胁肋疼痛之方 。本病与精神刺激有关 , 病变主要在肝 。女子以肝为先天 , 尤易受七情所伤 , 故本病多见于女性 。肝为刚脏 , 主气之升 , 肺位最高 , 主气之降 , 肝气升 , 肺气降 , 相互制约 , 相互配合 ,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情所伤 , 肝气郁结 , 疏泄失司 , 气逆犯肺 , 肺失肃降 , 故突发呼短吸长之喘证 。综合分析此证病机 , 乃肝气郁结为本 , 而肺气失宜为标 , 选柴胡疏肝散 , 使肝之疏泄条达 , 则气机运行流畅 , 肺气下降而喘自平 。七情致病 , 一发再发 , 故本病易反复发作 。所谓“心病仍需心药医” , 配合心理治疗 , 使患者认识疾病 , 排除诱因 , 配合治疗 , 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