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食管炎医案
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由于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管黏膜发生水肿和充血而引发的炎症 。
食管炎的刺激因素有胃酸、十二指肠反呕上来的胆汁、烈酒、辣椒、太热的菜汤、过于浓热的茶,等等 。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食管炎 。食管发炎的原因有许多:像是严重呕吐后,长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宁、强酸强碱、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或接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之患者或是病患本身抵抗力下降而受结核菌或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导致食管炎 。食管炎其症状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难、心口灼热及胸骨后疼痛居多,当食管炎严重时可引起食管痉挛及食管狭窄当食管下端因发炎导致黏膜变性继而长出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时叫做巴洛食管,此为食管癌之前身,必须长期追踪其变化 。一般食管炎之出血较轻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沥青便 。
急、慢性食管炎多因饮食过热过快、粗食、情绪刺激、胃液胆汁反流以及化学物刺激、异物刺伤等引起 。临床上常见胸骨后热痛、胸闷、嗳气、烦躁,进食后明显或加重,此为胃内反流物对食管上皮下感觉神经末梢刺激所引起 。内镜下分4级,主要表现为:①食管黏膜局限性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纹理模糊是慢性食管炎最常见和最早的表现 。②食管黏膜糜烂或白色斑块被覆而且易出血 。③黏膜隆起肥厚即颗粒样改变 。④食管小浅溃疡 。常规方法治疗后症状稍缓解或无改变 。
中医认为本病当属于“胃脘痛”范畴 。多因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而发病 。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 。,引 。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入,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
【病案举例】
【理中丸加减治食管炎医案】马立森等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加特殊西药服法,治疗寒凝血瘀型(45例),效果明显 。
寒凝血瘀型:证见畏寒怕冷,饮食减退,胸骨后及腹部疼痛,喜热饮食,便溏腹泻,舌暗淡苔白,脉沉涩 。治以散寒化瘀止痛 。方以理中汤加减:党参20g,白术12g,干姜9g,蒲黄10g,延胡索10g,高良姜12g,炙甘草9g日1剂,分2次各水煎300ml,温服,7d为1个疗程 。西医治疗: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50mg,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每次各1支,日3次,饭前30min平卧口服,并保留15~30min,连服5~15d(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进食正常,食管镜检查示食管炎症消失,或组织活检正常 。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进食基本正常,食管镜检查示食管炎症基本消失 。经过如此治疗,患者病情基本治愈,疗效明显 。
按:急、慢性食管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因常规治疗均是直立位口服西药,药物在食管局部停留时间短暂,而采用理气通络止痛,或清热通郁止痛,或散寒化瘀止痛,或益气养阴止痛中药,在调整全身肌体的同时,不寻常法,西药改为平卧饭前半小时口服,其关键是使药物作用局部病灶时间长,浓度高,消炎和保护胃黏膜作用强,治愈率高 。急、慢性食管炎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削弱所致,包括呕吐、食管门大部分切除术、胃潴留、十二指肠溃疡、吸烟、大量饮酒或服用阿托品类药物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 。因此,在本病的防治上,要积极消除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削弱的因素,再用药物控制症状,做到“标本兼治” 。大部分患者(85%~90%)经注意饮食调节减轻体重、垫高床头及加用药物治疗,都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近年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为本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借鉴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浅表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便秘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咳血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支气管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支气管哮喘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肺咳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咳嗽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胸痹心痛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心衰腹胀医案
-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碰撞乳房后带下量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