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痤疮医案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 。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颜面、胸背等处发生炎症性丘疹,挤之有碎米粒样白色粉质的皮肤病,称为粉刺 。又名肺风粉刺,俗称米疮、暗疮、青春痘等 。古医籍尚有痤、面皮包、酒刺等名称 。粉刺由于肺经风热,熏蒸于肌肤,搏结不散而成;或因过食粱厚味、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上熏于肺,外犯肌肤而成 。此外,冲任不调,也可导致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皮疹初起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开放性(黑头粉刺)和闭锁性(白头粉刺)二型 。前者为与毛囊口相一致的淡黄色或皮色的圆椎形小丘疹,毛囊口充塞着小的皮脂栓塞,称为“脂栓”(即碎米粒样白色粉质);因顶端常为黑色,故称为黑头粉刺;挤压之,脂栓可被排出 。后者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开口部,也不易挤出脂栓;以后粉刺可演变成米粒大小的红色毛囊丘疹炎症性丘疹),其顶端有的可出现黄白色小脓胞;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 。严重者除粉刺、丘疹、脓疱外,可发展为结节、囊肿、脓肿等,破溃后常形成窦道或瘢痕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触痛 。以青年男女为多见 。皮疹好发于面部、上胸和背部 。病程经过缓慢 。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能逐渐自愈或症状减轻 。本病的治疗,应根据辨证,分别采用疏风宣肺清热、清热化湿通腑和调摄冲任、疏肝解郁,并宜结合外治法 。
【临床应用】
王氏3应用本方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1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17~33岁,平均年龄21岁,病程6月至7年 。120例患者全部为肺胃热盛型患者,临床表现为: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肤有丘疹或脓疱、结节,常伴有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 。西医按吴氏修改的9度分级法进行病情分级 。其中,3~5度82例,6~9度38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治疗对比:治疗组60例,3~5度41例,6~9度19例;对照组60例,3~5度41例,6~9度19例 。治疗组口服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每日二次,每次6g,4周为一疗程 。皮损严重处外搽自制复方洁霉素液(配制方法:洁霉素注射液0.16g,2ml;泼尼松5mg,5片的比例,研粉末混匀,可根据皮损面积大小配制用量),一日两次 。用药时间以炎性丘疹消退为准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20mg,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 。皮损严重处外搽自制复方洁霉素液(配制方法:洁霉素注射液0.16g,2ml;泼尼松5mg,5片的比例,研粉末混匀,可根据皮损面积大小配制用量,每日两次,用药时间以炎性丘疹消退为准 。所有患者治疗期均嘱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疗效判定:①痊愈:皮疹消退95%,无新皮疹出现;②显效:皮疹消退70%,皮疹分级下降3级或更多;③有效:皮疹消退30%,皮疹分级下降2级;④无效:皮疹分级下降不足2级 。观察结果: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35.0%,有效率9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8.3%,有效率76.7%,两组疗效经卡方检验,P<0.05有显着差异 。李氏3运用本方治疗痤疮46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5例,女21例;年龄16岁~2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5年,以青春期多见,排除遗传因素 。治疗方法:重症应用煎剂 。方药:防风15g,麻黄6g,荆芥12g,薄荷6g,川芎10g,当归15g,炒白芍15g,栀子12g,大黄10g,芒硝6g(后下),石膏30g,黄芩12g,桔梗15g,滑石15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10日为1个疗程 。一般服用1~2个疗程,然后改用防风通圣丸,每次9g,每日2次,1月为1个疗程,每服2~5个疗程(2~5月) 。病情一般或较轻者仅用防风通圣丸,每次9g,每日2次,1月为1个疗程,一般应用3~5个疗程 。治疗结果:46例中痊愈3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 。杨氏3运用本方治疗结合外治法治疗寻常型与疤痕型痤疮取得较好疗效 。寻常型以风热阻肺多见,面部可见针头样大小的丘疹,有的可见黑头,周围色红,挤之有小米或米粒大黄白色粉汁样物排出,有轻微痒痛,舌苔黄,舌质红,脉数 。以清肺热散风止痒为主防风通圣丸合连翘解毒丸1/3袋,饭后服,日2~3次 。配合外治法,即白花蛇舌草10g,大黄10g,地丁10g,杏仁15g,槐花根10g薏苡仁40g,白梅10g,川芎10g,枳实10g,煎汤外用,每日3次 。疤痕型由于病程迁延,皮疹结成囊肿,或为暗红色结节 。以活血化瘀为主,血府逐瘀口服液合防风通圣丸或龙胆泻肝丸 。一般血府逐瘀1~2支,防风通圣丸1/2至1袋,龙胆泻肝丸1袋 。服药期间,忌生冷肥甘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大便通畅 。结合外治法,即以丹皮10g,川芎10g,皂角刺10g,莪术10g,桃仁15g,大风子15g,蜂房10g,续随子15g,煎汤外用,每日3次 。李氏用本方治疗痤疮,药用防风山栀子、黄芩、桔梗、桑白皮、陈皮、荆芥、薄荷、大黄、芒硝、石膏、连翘、枇杷叶、甘草,服药7剂后,诸证减轻,原方去芒硝加当归、川芎,再进14剂,临床症状痊愈 。曹氏39应用防风通圣丸疗粉刺,取得较好效果 。方法是单用防通圣丸,每日2次,每次6g,服药月余见好转,如果改用汤剂,疗效更佳 。董氏运用防风通圣丸合碘酊治疗寻常性痤疮继发感染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4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龄13~38岁;病程半年至数年 。
查体见面部及(或)背部、颈部有痤疮,部分痤疮可见脓头、色素沉着,局部挤压后形成的瘢痕,搔抓后局部红肿热痛 。诊断为寻常性痤疮继发感染 。治疗方法:防风通圣丸每次6g,每日2次口,10日为1个疗程 。体质强壮及体重重者可加量至每次9g口服,少年每次3g 。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食物 。局部外涂2碘酊溶液,每日2次碘过敏者忌用,避免不洁挤压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①显效:局部炎症消退,红肿热痛消失,仅留色素沉着;②有效:局部炎症减轻,遗有原始瘢痕;③无效:局部炎症明显红肿热痛,此起彼伏 。结果:48例中,显效36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100% 。轻者服药2日后疗效即明显 。陈氏运用此方治疗青年痤疮,在2例患者中,20例患者治愈,3例有效,1例无效 。每日3次,每日9,30日为一疗程,伴全身症状明显者,可适当配服牛黄解毒片 。
【病案举例】
1.孙某,女,19岁,1991年3万18日初诊 。查患者两颊部、额部、颊部、鼻两侧可见黑头粉刺、丘疹、脓疤、结节、囊肿等多形性皮肤损害已两年,经常反复发作 。近日来皮疹不断加重,又有新皮疹出现,并向胸背部发展 。伴有头晕、口渴、便干 。舌苔黄,脉弦数 。证属肺胃积热上蒸于面,郁滞肌肤 。治以防风通圣汤治疗 。药用:防风、山栀、黄芩、桔梗、桑白皮、陈皮各10g,荆芥、薄荷、大黄(后下)各6g,芒硝(分冲)12g,石膏、连翘、枇杷叶各15g,甘草8g 。服药7剂后,诸证减轻,面部皮损部分消退,且无新皮疹出现,原方去芒硝,加当归、川芍各15g再进14剂,4月10日来诊,面部痤疮全消,临床症状治愈 。
按:痤疮常见于青春期男女 。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 。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积热蕴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导致肺胃湿热,外不得泄,内不得清溢郁肌肤而致 。故用防风通圣方化裁,方中防风、荆芥、薄荷解表清热,上行于面;黄芩、桑白皮、枇杷叶、桔梗、陈皮、石膏清肺胃;山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黄、芒硝荡涤肠道,通里泻下,活血化瘀;连翘清热解毒,为诸疮家之要药,甘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活血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和分泌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通里泻下、活血化瘀之功,使肺胃之热得以清宣,血中郁热得以散解,故面部痤疮治愈,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 。
2.孙某,女,20岁,1998年秋诊治 。患者面部患痤疮1年多,曾经西医治疗,收效甚微 。诊见患者颜面痤疮密布,疮尖夹有小脓疮,刺痒难忍,小便赤涩,大便不畅,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稍数 。月经提前色红量多,痛苦难言四诊合参:诊为风热壅盛,充斥三焦,循肺胃之经上攻于头面所致 。给予防风通圣散一次6g,每日3次,治疗1周后症状减轻 。再继用15天,痤疮全部消失,颜面皮肤恢复正常35
按:麻黄、防风、荆芥、薄荷为发汗解表宣肺疏散之上药,可使风热之邪从毛孔外解;大黄、芒硝为清热通利之品,使脏腑之热从下而泄;石膏、桔梗清利肺胃;连翘、黄芩清血中浮动之火 。本方清上与泻下并用,正合本病病机,所以效果显着 。
3.刘某,女性,20岁,2001年10月初诊 。患者面部长丘疹、粉刺,兼有炎性丘疹反复发作,伴腹胀、大便干,小便色黄、混浊淋漓,舌苔黄厚,脉涩 。诊为肺经风热,治拟清热解毒,佐以利湿行气 。药用防风、芒硝、黄芩、桃仁、栀子、大黄、赤芍、银花、连翘各12g,薄荷、红花、生甘草各6g,陈皮15g,滑石30g14剂水煎服 。复诊时面部皮损部分消退,腹胀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继续服防风通圣丸后皮疹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36
【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痤疮医案】4.肖某,女,19岁,学生,面部痤疮1年,多处治疗无效 。查其面部痤疮发红,并有硬结,鼻翼两侧较重观其舌质红,黄厚,脉滑数有力 。常苦于大便干结,2~3日一行 。方用防风通圣丸水煎剂口服,每日1剂,并嘱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辛辣、油腻食物,慎用化妆品 。患者服用上述中药10剂后复诊:面部痤疮红肿减轻,硬结减少,大便日行2次,不再干结 。原方服10剂,再次复诊,面部痤疮明显减少,硬结全无二便正常 。继服防风通圣丸每次9g,每日2次,共服3月 。3月后患者面部痤疮全部消失,未留痕迹,而获痊愈
按:防风通圣丸(散)为治疗外感风邪,内有积热,表里俱实之证而设,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泄热通便,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更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如此,则汗不伤表,清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王泰林曾说:“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日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而痤疮一病虽在面部,发于肌肤,实与全身症状相关联,其好发于青少年,表里俱实,病在肺、胃、大肠,为防风通圣丸(散)的适应证,故应用本方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小,不易复发 。
5.患者,男,24岁 。面部起疹已2年,曾多次治疗,效果不着 。
证见颜面及前额部有针头及芝麻大小的皮疹,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脓,呈散在分布 。颜面油滑光亮,口干、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为青年痤疮(中医称肺热粉刺) 。辨证属肺胃蕴热证,宜清泻肺胃蕴热 。拟方:枇杷叶15g,桑白皮15g,黄连10g,黄芩10g,甘草10g,菊花15g,生石膏30g,知母10g,麦冬10g,大黄10g,共6剂,水煎服 。服药7天后部分皮疹见平,继服上药10剂,皮疹基本消退,未有新皮疹再现,但仍有部分痤疮瘢痕及皮疹消失后的轻度色素沉着斑疹 。随访年余,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