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医案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乙型肝炎病毒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肾小球肾炎,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证实,并除外与肝、肾疾病无关,病因明确的其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肾炎综合征,致病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湿热疫毒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外,因此,HB-GN的临床治疗已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五苓散加减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医案】【病案举例】
1.陈某,男,42岁 。1997年7月4日 。因腹胀、纳差、浮肿半年就诊 。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 。曾在外院行肾穿刺诊断为乙肝相关性肾炎 。症见:腹胀,纳差,浮肿,尿少,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溏烂,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6个/HP.24h尿蛋白定量215g,肝功能:白蛋白32g/L,谷丙转氨酶72U/L,谷草转氨酶64U/L肾功能肌酐112mo/L,尿素氮517mmol/L HBsAg阳性,BcAb阳性,HBeAg阳性 。B超示:肝弥漫性病变,脾大 。西医诊断:乙肝相关性肾炎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型 。治宜温肾健脾,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制附子6g(先煎,肉桂、生姜、桂枝山茱各10g,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大腹皮、淮山、半枝莲、虎杖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0剂后,患者症状减轻尿蛋白减少,之后加用黄芪30g,党参15g,并随症加减,共服药半年,患者尿蛋白转阴,肝功能正常,追踪治疗1年,患者病情稳定110)2.廖某,男,23岁,工人,于1991年4月6日入院,反复右胁不适8年,曾数次行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异常,g持续阳性 。近来自觉头晕,乏力,腹胀,纳差;口淡,尿量减少,色稍黄,腰痛,双下肢肿胀,以“肝硬化伴腹水”人院 。否认曾患高血压病史 。诊见:慢性肝病面容,颜面可见轻度浮肿巩膜未见黄染,舌淡红苔白腻 。颈前可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未见异常 。腹部膨隆,脐平,未见腹壁静脉怒张,肝上界于右锁骨中线第4肋,下界肋缘下未扪及,脾脏于左肋下1.0cm可及,质中,莫非征(-),肝区轻叩痛 。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 。双侧肾区叩击痛,双下肢可见明显凹陷性水肿,心率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22/14kPa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72U/L,谷草转氨酶55U/L,AG:3.75/2.64.尿常规:蛋白质(+++),红细胞(2~5),白细胞(0-2),比重1.016B超提示大量腹水,肝内光点回声增粗增强,肝包膜表面呈锯齿状,肝内未见肿块图像 。临床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合并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中医诊为积证、臌胀、水肿 。证属肝郁血瘀,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乃本虚标实证,当以急则治标 。治以温阳利水,活血通络,佐以软坚柔肝 。方拟五苓散和逍遥散加减 。处方:泽兰、牵牛子、泽泻桂枝各10g,赤芍、炒白术、猪苓、大腹皮各20g,商陆6g,益母草、白芍各15g,茯苓、鳖甲各30g 。每日1剂,水煎,饭前服,日服2次西药给予安体舒通20mg/次、氢氯噻嗪25mg/次,每日2次肾安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0天;每周补充20%人体白蛋白50ml,经上述治疗后病情日趋好转,1周后水肿基本消退,血压正常,腹胀缓解,食纳增进 。B超提示未见腹水 。继守上法治疗1个月,病情稳定好转,肝功能正常,尿常规正常,血清K、Na、C、a复常中药以逍遥散合五苓散加减善后,住院38天,临床治愈出院 。随访半年,肝功能持续正常,水肿等症未见复发11按:病毒性肝炎抗原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的常见原因 。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均可产生肾脏改变,其病理机制主要是 HBsAg,Igg,gM及补体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上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 。
本例针对患者慢性肝炎病史,持续 HBsAg阳性,反复谷丙转氨酶异常,伴有高T-球蛋白反应,并出现浮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起病不明的肾脏改变,及时做出病毒性肝炎合并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的诊断,有效地指导了治疗 。本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初期中药以温阳健脾,解郁化瘀 。西药利尿消肿,酌情护肝收到消肿迅速,症状缓解快的近期疗效 。后拟温补脾肾,渗湿利水,化瘀通络,柔肝消瘀等法,稳定病情,巩固疗效 。西药则停利尿剂,减少因持续利尿可能出现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伤津耗气之弊 。用肾安及时补充人体血清白蛋白等,改善肾、肝代谢促进血浆白蛋白的补充,中西医各自发挥其优势,相得益彰,而取得满意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