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桂术甘汤加减治经期前紧张综合征医案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女在经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 , 随月经来潮而消失的一种疾病 。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浮肿、腹泻、乳房胀痛等一系列症状 , 并随月经周期发作为特点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主要有体液潴留说(主要表现为乳房胀满、体重增加、水肿)和神经递质代谢异常说(神经精神症状)古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 , 但其临床症状包括在中医的“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眩晕”、“经行口糜”、“经行风疹”、“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病证中 。如《叶氏女科证治》说:“经来遍身浮肿 , 此乃脾土不能克水 , 变为肿” , 说明了经行浮肿的病机 , 常用治疗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当归芍药散等 。其中苓桂术甘汤用于虚证之水气上逆 , 症见头痛、眩晕、心悸等 。
【临床应用】
日本西村公宏以苓桂术甘汤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12例 , 结果头痛、肩酸痛、眩晕、烦躁、抑郁、焦虑等症状在所有病例中得到显着改善 , 其他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
徐晓以中西药结合方法(中药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6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陈皮10g、益母草15g , 水煎每日1剂 , 分2次服用;西药:维生素B610mg , 每日3次 , 于月经前7天开始服用 , 至行经后停服 , 连用3个月经周期)治疗经行浮肿60例 , 结果显效30例 , 有效26例 , 无效4例 , 总有效率93.3%
刘承伟以苓桂术甘汤(茯苓30g , 桂枝1g , 白术10g , 甘草10g脾气虚者加党参15g , 黄芪15g以健脾补气 , 升阳化浊;肾阳虚者加制附子10g , 巴戟天15g以温肾行阳 , 利水祛湿;肝郁气滞者加青皮10g , 陈皮6g , 郁金12g , 柴胡15g以疏肝解郁理气通络;血瘀者加益母草15g , 当归10g , 红花5g以活血化瘀;血虚者加熟地15g , 当归15g , 白芍15g)治疗经行浮肿46例 , 结果痊愈23例 , 好转17例 , 无效6例 , 总有效率为86.7% 。
【病案举例】
1.患者40岁 , 已婚 。于2000年3月23日因反复出现经前颜面、四肢浮肿1年余前来我院门诊就诊 。自诉每于经前5~6天出现浮肿 , 伴体倦乏力 , 四肢沉重 , 嗜睡 , 怕冷 , 尿少 , 纳呆 。曾多次用“利尿 , 庆1
剂”治疗 , 无明显效果 , 深感痛苦 。经检查 , 肝功能、尿常规正常 , B超检查肝、脾、肾、子宫、附件均正常临床排除心、肝、肾疾病及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 。处方:茯苓15g、桂枝0g、白术10g、甘草6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陈皮10g、益母草15g每日1剂 , 分2次服用;维生素B610mg , 每日3次 , 5天后上述症状消失 , 于次月行经前有轻度眼睑浮肿出现 。继用上方至行经时 , 连服3个月经周期 , 随访1年 , 经行浮肿未发 。
按经行浮肿是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王淑贞认为该证系由经期前雌激素水平偏高直接作用于肾脏或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然后使水钠潴留 , 从而出现浮肿 , 应用维生素B6可以促进过多雌激素的廓清 , 消除过多雌激素对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而苓桂术甘汤加味具有温肾健脾、利湿化水的作用 , 加巴戟天、仙灵脾温肾阳 , 除湿气 , 陈皮行气健脾 , 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
2.李某 , 女 , 28岁 , 工人 , 初诊日期1996年5月16日 。该患者2年来月经前后面目及四肢浮肿 , 每次月经错后10天左右 , 经前胸闷 , 腹胀 , 纳食不香 , 肢冷不温 , 腰膝酸软疼痛 , 畏寒肢冷 , 经色紫暗 , 量少不畅 , 白带量多 , 精神倦怠 , 面色白 , 舌淡 , 苔白滑 , 脉沉细 。诊为 ,  , 
经行浮肿 , 证属脾肾阳虚 , 水湿内停 , 泛滥肌肤 。治以温肾健脾 , 利水消肿 ,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 。处方:茯苓30g , 桂枝15g , 白术10g , 甘草10g , 党参15g , 制附子10g , 黄芪15g , 巴戟天15g , 山药15g , 陈皮10g 。于经行前7天开始服药 , 上方服用5剂后 , 经血已至 , 浮肿明显好转 , 经量较前增多 , 余症亦明显减轻 , 但经色仍紫暗 。于下月经行前1周就诊 , 上方加益母草10g , 当归15g , 连服7剂 , 经至停药 。临经前已无浮肿现象 , 余症亦除 , 随访1年 , 未见复发 , 告愈 。
按经行浮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若脾气虚 , 湿气内侵 , 经行时阴血下注 , 气随血下 , 脾气益虚 , 转输失司 , 水湿蕴聚 , 泛滥横溢 , 流于肌肤而成水肿 。苓桂术甘汤温肾健脾 , 利水消肿;党参、黄芪补气助化湿气 , 附子、巴戟天助阳化气 , 山药、陈皮健脾除湿 , 诸药合用 , 温而不热 , 利而不峻 , 共奏温肾健脾 , 化湿利水之功 , 使水饮得除 , 而浮肿自愈 。
3.王某 , 女性 , 29岁 , 孕4产1 , 人流3次 。患者14岁初潮 , 平素月经周期34~37日 , 每次持续4~6天 。自诉于3次人流后感精神日差 , 平素肢倦神疲 , 畏寒肢冷 , 食欲欠佳 , 食少 , 饮食稍有不慎即腹泻便溏 , 经期推迟 , 经量中等 , 色淡 。近1年来且在经期中出现面部浮肿 , 晨起加重 , 遂于2000年4月26日来诊 。诊见患者面白、双下肢浮肿 , 按之没指 , 双睑浮肿 ,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沉缓 。诊断为经行浮肿 , 辨证属脾肾阳虚 。遂投以温肾健脾利水之剂 ,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2g , 桂枝10g , 白术15g , 甘草6g , 补骨脂15g , 巴戟天15g , 五加皮12g , 川芎9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药3剂后颜面浮肿明显好转 , 精神转佳 , 腰酸、肢冷、畏寒略见好转 。效不更方 , 继服2剂 。然后嘱患者于经后服六味地黄丸合归脾丸至下次月经来潮 。随访1年未复发 。
按患者因多产伤肾 , 致脾肾阳虚 , 脾虚不能制水 , 肾虚不能化气行水 , 水湿不运 , 经行时气随血下 , 脾肾益虚 。转输运化失职 , 水湿溢于肌肤则为水肿;脾肾虚衰 , 精血不足 , 则月经推迟 , 色淡;而疲乏纳差、神疲肢冷以及舌脉虚象均呈脾肾阳虚之证 。故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补骨脂、巴戟天温肾助阳以助肾化气行水之力 , 五加皮利水消肿 , 川芎行气诸药力不散;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行水之力 。经后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 , 温肾健脾 , 养血滋阴 。
4.吴某某 , 40岁 。1961年6月14日诊患者自幼体弱 , 常患咳喘之疾 。婚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 身体亦渐康健 。惟近年来 , 每行经期间 , 常觉头晕目眩 , 视物昏花 , 胸胁胀满 , 短气似喘 , 形寒肢冷 , 尿少浮肿 , 深恐旧疾复作 , 特来求治 。时值行经第2天 , 经色偏淡质稀 , 舌质淡胖、苔薄白腻 , 脉沉缓弦滑 。证属脾虚失运 , 痰湿内生 , 以致清阳不升 , 水饮阻于中 , 乘行经身体相对虚弱之时则显现 。治宜温阳健脾 , 化痰降浊 。遵“病痰饮者 , 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 拟苓桂术甘汤加味:党参、茯苓、焦白术、泽兰各15g , 桂枝、半夏、干姜各10g , 益母草30g , 甘草5g.5剂 。药后诸症好转 。后以此方略为加减 , 每于行经期服5剂 , 连服3个周期 , 诸症缓解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经期前紧张综合征医案】按经行眩晕 , 虚者居多 , 所谓“无虚不作眩” 。但亦多挟痰挟瘀 , 故亦有“无痰不作眩”和“无瘀不作眩”之说 。本例显属饮邪阻于中 , 清阳不升而眩晕作 。《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 , 胸胁支满 , 目眩 , 苓桂术甘汤主之 。”方中党参补气健脾 , 振奋清阳 , 配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 , 健脾除湿 , 布运水津;半夏、干姜化饮降逆温; ,  , 
中;泽兰、益母草化瘀利水调经;桂枝温经散寒通阳 , 既助党参布张阳气 , 又助苓术化浊散饮;更佐泽兰、益母草利水调经 。故阳气升 , 浊阴降 , 则眩晕自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