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桂术甘汤加减治高血压医案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多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辨证多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然亦有脾肾阳虚、水饮上犯清窍所致者,苓桂术甘汤可切中此病机,往往获良效,临床当以详查 。
【病案举例】
1.秦某,女,49岁,1997年11月21日就诊 。患“高血压病”已3年,血压最高达25/13.5kPa 。经常服用复方降压片、硝苯吡啶等 。刻诊: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暗,畏寒怕冷,血压24/13kPa,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滑润,脉沉细 。诊为眩晕,给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治疗 。处方:茯苓30g,白术20g,桂枝15g,甘草10g,泽泻2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2剂后精神明显好转,自觉全身有一种温暖感觉,血压降至20/12kPa,连服10剂头晕消失,身体轻爽,脉沉有力,舌苔正常,血压18/11kPa,嘱其每周服药2~3剂,坚持半年,随访至今,未再服降压药,血压正常 。
按本例一派脾阳虚衰、水饮内停之象,治宜健脾益气,温阳蠲饮之法 。选用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蠲饮化浊,桂枝散寒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兼有益气补脾之功,加泽泻利水祛湿,这样使阳气复达,清升浊降,升降有序,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高血压医案】2.王某,男,46岁,1976年3月2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已1年,每感头目眩晕,读书不能持久,行路不稳,咳嗽痰饮白稀,胃纳呆滞,四肢畏寒,少气乏力,苔白腻,脉弦 。证属阳虚不化,痰饮上扰 。治宜温阳益气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制附子6g,半夏9g,陈皮6g,黄芪15连服14剂,眩晕愈,随访半年未发 。
按本案属阳虚水饮停滞、痰饮上扰而致血压升高、头目眩晕,治疗用温阳益气法,以苓桂术甘汤与芪附加味方中附子、桂枝与黄芪相配温阳益气,与茯苓、白术共治中焦水饮;加陈皮、半夏加强化痰祛湿之力 。
3.患者,张某,男,50岁,1999年3月22日初诊 。患者主诉头晕心动悸已半年,加重3天 。患有高血压病已9年,常因感冒,夜卧不安,情绪刺激诱发头晕不适 。近日感冒致头晕沉重,前来求诊 。刻诊:头晕头重,项背强,微恶寒,胸闷,多痰,痰色白而清稀,心悸不安,夜卧易醒,疲倦乏力,口淡不欲饮 。舌质淡,舌胖大有齿印,苔薄贰,脉弦滑 。查血压180/102mmHg(23.9413.56kpa)胸部X线摄片示:左心室肥大 。尿液检查有蛋白尿 。西医诊为“Ⅱ期高血压病” 。中医诊为眩晕,证属脾虚湿盛,痰浊上逆,兼风邪外束 。治宜健脾祛湿,化痰降浊,兼疏风解表,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减化裁:桂枝、制半夏、苏叶、羌活各9g,白术、炒枣仁、天麻各12g,茯苓、党参、桑寄生各15g,炙甘草、陈皮各5g,生龙骨30g3剂,日1剂,水煎服 。
服上方3剂后症状减轻,血压降至150/5mmHg(19.95/12.63kPa),续以上方加减调治9天,血压再降至140/9mmHg(18.62/11.97kpa),临床症状消失而愈 。
按本例患者既有痰湿为患,又有脾气虚,还兼有感冒 。痰湿感冒为标,脾气虚为本 。治当标本兼顾,在治痰湿的同时,还要培补后天之本,使脾气旺则痰自消也 。故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健脾利湿,温化痰饮;桂枝、苏叶、羌活、天麻疏风解表止眩晕以治其标;四君子汤补中健脾益气,使生机旺盛以治其本;酸枣仁养心安神:生龙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收敛浮越之正气;桑寄生补肝肾而降血压 。诸药合用,切合病机,故收良效 。
推荐阅读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风湿性心脏病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心肌病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心肌炎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心包炎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心律失常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渗出性胸膜炎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哮喘医案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慢性支气管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