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中医挂线疗法
【治疗方法】单纯挂线法:在部分切开排脓的同时,从病灶基底部自下而上贯穿橡皮筋挂线根据脓腔炎症浸润程度决定是否术中紧线.
切开挂线引流法:于脓肿中低位直接行放射状切开,对高位部分在排出脓液、打通间隔并予播刮后于顶端贯穿橡皮筋挂线,暂缓紧线,予以充分引流.
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法:在切开挂线引流法的基础上,根据病变范围,再做1~3个放射状切口,与原发脓腔贯穿对口旷置引流.
【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配方、医案、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医案】治疗155例,1次手术后痊愈出院者136例(87.4%),2次手术治愈者19例(2.6%);住院天数18~73天,平均35天.1年随访94例,复发肛瘘者3例(3.2%),均为单纯性肛瘘;2例患者肛管凹陷性缺损未见有肛门失禁、肛门移位畸形等后遗症;其中12例患者肛门部少许黏液渗出.
【经验心得】正确认定内口是挂线疗法成功的关键,所谓内口"即肛门脓肿的原发感染病灶.肛周脓肿大部分无明显内口,且因其多为急性炎症性病变,探查不当易造成假性内口.
在内口确定的问题上,根据肛管后部肛隐窝分布多且易感染的特点以及 Goodsall定律,作者认为,对于高位的、合并多个间隙感染的脓肿,应首先从肛管后部寻找内口,往往在脓腔与肛管关系最为密切之处,如示指触及探针或感到仅隔一层黏膜处,此即为内口所在.将内口切开并在其相应的上方近脓腔顶端挂线.本组155例患者,行肛门后位挂线者137例
(88.4%).
切口选择、挂线与切开、旷置等疗法的有机结合应用,是保证一次性根治的重要环节,主切口必须与内口方向一致,呈放射状,使引流通畅,确保手术的根治性;切口的宽度不宜过大(一般为1~1.5cm),否则易使术后肛门留有缺损,本组患者中2例术后肛管凹陷性缺损均因切口过宽造成;挂线与切开、旷置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合并多个间隙感染的脓肿进行同时治疗,并且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小创面,提高疗效.本组原发及合并双侧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共计37例,均采用肛门后位切开、挂线,两侧旷置对口引流手术方法,术中予以扩大外切口,切除切口周围多余组织,使引流通畅,脓腔内部予以充分搔刮,刮除坏死组织,后贯穿放置引流条(必要时置引流管),待其肉芽新鲜,腔隙减小,无明显渗出时,予以外部加压,促使其粘连,从而愈合如旷置隧道不愈,需2次手术扩创.本组37例结合旷置疗法者,有5例患者行2次手术切开旷置隧道,均因加压不利或创面引流欠佳,渗出较多所致.
挂线松紧适度,术后适时紧线,保证创面同步愈合挂线的松紧程度取决于脓腔炎症浸润程度及脓腔内侧距肛管距离.一般脓腔局限,无明显炎症浸润时挂线宜紧,脓腔炎症浸润严重时挂线应松;距肛管远时挂线宜紧,距肛管近时挂线宜松.术后紧线时机掌握不当对治疗同样是有害的.急性炎症的脓肿,组织脆弱,过早紧线易造成组织过快切开,感染的创面不能随线修复,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故应先充分引流,组织炎症消退后,外部创面肉芽已逐渐生长,再行紧线;反之,紧线过迟易造成外部创面组织生长已超过挂线处组织,使创面引流不畅.本组155例患者中,术中紧线者仅为5例,均为组织炎症浸润较轻者.其余患者均在术后715天(平均10天)行第1次紧线.一般紧线2~3次,平均脱线时间17天.本组行2次手术患者中,3例患者因紧线过迟所致创面引流欠佳行再次手术扩创引流,说明紧线时机掌握得当的重要性.
【方剂出处】刘飞,等.中医挂线疗法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0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