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眩晕宁汤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橘红19g,茯苓15g,姜半夏10g,磁石30g(先
煎),丹参15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菊花12g,钩藤
12g,天麻10g,女贞子10g
【作用与功效】息风止痉,益肾定眩 。
【适应证】眩晕或呕吐,时发时止,发则如坐舟船,不能站立 。
【张氏临证心得】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内耳眩晕比较常见,而少对症之方古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虽可应用,但难以适应眩晕复杂多变证情 。经过多年探索,发现梅尼埃病之眩晕往往病因多端,病情复杂,常常一人兼有风疾、肝阳、肾亏、血瘀及偏寒偏热、夹虚夹实等多种病机 。因此,拟成此方,经多年临床应用,收效比较满意 。
若遇肝风上扰,每加羚羊角(代)2~3g(另久煎),效力更佳 。
【解读赏析】着名中医颜德馨先生擅治眩晕,并颇具特色 。尝谓:头为天象,诸阳为焉,若六气外袭,精血内虚,瘀阻清窍,清阳不运,眩晕乃作,故治疗应详察病因,并根据病程之久暂,病证之虚实而灵活施治 。其独到之治验,每令人叹服 。现介如下 。
1.疏散风邪法适用于风邪上犯巅顶,阻遏头部经脉,
【张学文眩晕宁汤的配方组成】头目眩晕而痛,吹风受凉加重,或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等症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而且风邪常兼他邪为患,故以疏散风邪,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和则眩晕自止 。临床常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若眩晕不愈,反复发作者为风邪潜窍入络,加蜈蚣、全蝎、僵蚕以搜风通络,或加入活血之品,药用红花、桃仁、当归,即“治风先治血”
之意 。若夹湿较甚,症见头眩如蒙,肢体困重,舌苔厚腻,则用羌活胜湿汤加减,以祛风化湿 。
2.平肝潜阳法适用于素体肝阳偏亢,头目眩晕,头涨
而痛,易怒失眠,面红口苦,脉弦,舌红、苔黄等症 。如《类证治裁》所云:“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如眩如晕”凡肝阳有余之证,必以介类以潜之,或佐咸降,以清泄阳热,而平其上升之肝风,常用羚羊饮子加紫贝齿、磁石、石决明、钩藤、天麻等 。若肝阳夹痰浊上扰则配半夏白术天麻汤,既化痰浊,又平肝阳 。
3.育阴潜阳法适用于老年阴亏或素体肝肾不足,阴亏于下,而致虚阳上扰,眩晕欲仆,头重脚轻,耳鸣失眠,腰膝酸软,脉细弦,舌红、苔薄等症 。盖肝藏血而属木,肾藏精而主水,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水不足,肝阴亦亏,木失涵养而阳浮于上,龙雷之火上升 。常用龟甲、鳖甲以填补真阴,龙骨、牡蛎以平潜肝阳,或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 。
4.养血柔肝法适用于血虚肝失所养,眩晕时作,面色
萎黄,口唇爪甲少华,肢体颤抖,脉细,舌淡等症 。因肝藏血,赖肾水以济之,血液以濡之,故肝之用全赖于血,若失血过多,血不养肝,则头目眩晕,肢体颤抖 。药用地黄、当归身、白芍、首乌、枸杞子、杭菊花、黑芝麻等 。
5.益气升阳法适用于中气不足,中州失于斡旋,谷气
不得升浮,症见眩晕绵绵,遇劳更甚,少气懒言,脉细,舌淡苔薄 。脾胃同居中州,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气血生化乏源,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上荣,则为眩晕 。眩病由于气虚者,多由清阳不能上升,当升阳补气,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6.化痰和中法适用于痰浊壅阻中焦,清阳不展,眩晕
如坐舟车,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脉滑,苔腻等症 。《证因脉治》云:“饮食不节,水谷过多,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滞中脘,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 。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矣 。”究其病机当责之痰热中阻或水饮痰浊上泛,前者宜用辛开苦降,药用黄连温胆汤或清震汤加减,后者可用泽泻汤加味以利水化饮,其功在潜移默化之中 。
7.通窍活血法适用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眩晕持续
不已,巩膜瘀丝磊磊,脉细涩,舌紫或见瘀斑等症 。头为诸阳之会,若因清窍空虚,外邪得以入踞脑户,阳气被遏,气血运行受阻,瘀血交滞不解,则眩晕缠绵焳愈,或因外伤跌仆,瘀血停留,阻滞经脉,清窍失养,亦致眩晕《景岳全书》
云:“眩运,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辨证重在益气升阳,加入化痰之品,随证加减 。可见中医治病,贵在辨证,切忌胶柱鼓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