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通脉舒络汤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黄芪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0g,川
牛膝15g,丹参30g,桂枝6g,山楂30g
【作用与功效】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
【适应证】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
【张氏临证心得】水煎服,每日1剂 。以此方为主加减治疗风中经络之气虚血瘀证病人近千人,发病在3个月之内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 。以此方为基础缩减,制剂成为复方静脉滴注剂“通脉舒络液”(医院制剂),已广泛用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 。临床体会:早期应用,坚持应用,效果较好;一般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最迟不超过半年者,用后效果最佳;1年以上则能改善部分症状 。另外,一般要坚持用药1~3个月,不可间断,不可图速效而朝令夕改 。在中风后遗症期,根据本方原则,辨证加减,内外合治,亦可取得良好效果 。
【解读赏析】中风先兆证的命名称谓繁多,历代文献有不同的记载 。《素问·调经论》曰:“肌肉蠕动,命日微风,”
这可能是对中风先兆证的最早描述;金朱丹溪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中风之渐”亦即先兆之谓 。宋《泊宅编》
云:“凡人中风,悉归手足也…病轻者俗名小中 。”沈金鳌更进一步阐明:“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 。”至金·刘河间命之曰“中风先兆”
谓“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 。另外文献中尚有“小卒中”“中风先兆症”“中风先期”等称谓 。以上诸种称谓,皆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风先兆证的证候特点,皆较统一地强调了与完全性中风的区别 。比较这些病名,我们认为采用“中风先兆证”
这一病名较为妥当,它不但囊括了中风先兆证的诸多证候表现,也通俗易懂,切合临床实际,便于推广应用 。至于“小中风”一名,从文献看主要是针对手足重滞无力或一过性轻瘫而言,对于中风先兆证的其他症状却难能全面概括 。再者,采用中风先兆证这一病名,与目前公认的“中风病”及“中风后遗证”前后呼应,体现了中医病证命名的科学性和统一性对于中风先兆证症状描述最为详尽的当首推清代王清任 。他在《医林改错》中记录了34种症状之多 。他说:“有偶尔一阵头晕者,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者,有无故一阵眼前发直者,有睡卧口流涎沫者,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两手长颤者,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腿无故抽筋者…”中风病乃属古今危急难重证之一,此病大而且重,后遗证多,有关生死安危,莫过于此,所以预防中风的发病,防患于未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况中风之前有先兆之证出现,医者可以察之,正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症 。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 。”中风之前之所以会出现先兆表现,是由于“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日微风 。”
【张学文通脉舒络汤的配方组成】张先生1983年开始着手进行中风病预防研究时,首先对历代医学文献进行了深人分析,从中找出最具有意义的中风先兆表现,并对既往中风病患者千余份病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同时深入探讨了中风先兆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提出了中风先兆证的概念,对其含义、证候学特征、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规范化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预防性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中药复方新药小中风片(清脑通络片),在临床上对732例中风先兆证患者进行了系统治疗和对照观察,证明该药具有显着缓解中风先兆证的作用,并可降低中风发病率,其中风先兆证治愈率为73.1%,总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取得了非常显着的社会效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