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022年1月 , 王福生院士团队公布了全球首个干细胞治疗新冠的随机、双盲、对照1年随访结果 。 我们先来看看结论 , 结论不出所料 , UC-MSC给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和症状的恢复具有长期的益处 。
具体来看 , 有100名患者接受了随访 , 每隔3个月1次 , 为期1年 , 以评估UC-MSC治疗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 主要终点是CT测量的全肺病变体积比例的改变、6min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血浆标志物及不良事件 。
与安慰剂组相比 , MSC治疗组全肺病变体积改善了10.8% , 与安慰剂相比 , MSC在每一个随访节点都显示了固体组分病变体积比例减少 。 更有趣的是 , MSC组有17.9%(10/56)的患者在12个月时CT图像变为正常 , 而安慰剂组没有 。 在每次随访时 , MSC组的相关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 , 中和抗体均为阳性 , 中位抑制率分别为61.6%和67.6% 。 两组术后1年随访不良事件及12个月肿瘤标志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严重新冠肺炎患者肺损伤的影响
这是全球第一个 , 也是最大的一个前瞻性长期随访研究的MSC治疗严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试验 。
之前的研究报告已经在第一个月、第三个月验证了UC-MSCs作为严重新冠肺炎肺损伤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
6-MWD(6分钟步行距离)是反映复杂生理系统(包括肺、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肌肉循环)综合储备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 该研究表明 , 与对照组相比 , 在每一个随访点 , UC-MSCs治疗的患者的6-MWD值都有所增加 。 作者推测UC-MSCs治疗后6-MWD的增加可能部分归因于肺储备能力的恢复 。
另外关于很多报道说新冠肺炎患者发病6个月后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肌肉无力和睡眠困难 。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12个月仍有持续性肺生理异常 。 有趣的是 , 观察到在UC-MSC治疗的患者中 , 症状和生活质量有了更好的缓解 , 作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长期效应可能来源于MSC治疗后最初的生物学效应 。
随着新冠肺炎的持续流行 , 生还者的长期后果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 。 病情较重的患者出院6个月后胸部CT影像异常多 , 肺弥散功能受损 。 在本研究中 , 所有入选患者均为严重型 , 12个月时仅有10.5%(9/86)的患者胸部CT图像正常 , 远低于其他研究 。 因此 , 严重的新冠肺炎幸存者是长期康复干预的主要目标人群 , 作者之前的研究表明 , UC-MSC药物显著加速了严重新冠肺炎患者(包括恢复期患者)肺部病变的改善 。
值得注意的是 , 目前的研究表明 , 在12个月的随访中 , CT所发现的肺部病变只有在UC-MSCs治疗的患者中才能完全解决 。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免疫接种 , 新冠肺炎中和抗体的产生和维持值得关注 。 该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中和抗体滴度无显著性差异 , 提示MSC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中和抗体的产生和维持没有影响 。
当然作者认为本研究还有几个局限性 。
- 首先 , 试验研究始于2020年2月初 , 当时新冠肺炎在中国刚流行 , 当时对新冠肺炎的理解非常有限 , 首先是为保证安全性 , 治疗剂量定为为4.0×10^7 , 分第0、3和6天三次给药。 在未来的试验中 , 治疗方案包括MSC用药的剂量、间隔时间和周期数 , 仍有待探索 。
- 其次 , 样本量不够大 , 这项研究中招募了100名患者 , 其中14名患者在12个月时失去随访 , 更大的样本数量将改善疗效分析 。
- 第三 , 肺功能和6-MWD的原始基线数据无法获得 , 因为在基线进行测试(都是卧床的重症病人)是不实际的 , 这可能低估了对这些参数的解释 。
推荐阅读
- 核酸疫苗是个啥?它有望年内上市
- 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细胞要如何应对,疫苗又是怎样工作的?
- 血型不同也能器官移植了!华裔女科学家创造 「万能血型」器官,这种神奇的酶发挥重要作用
- 盘点那些寿命超过人类的5种动物
- 3种疫苗齐头并进:肿瘤5年不复发、生存期显著延长
- 陈根:奥密克戎,向强感染性突变进化
- 聪明的鹦鹉
- PD-1耐药该怎么办?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 为什么BA.2奥密克戎变种比其它变种传播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