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协同办公“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绩效考核方式的全备 , 为混合办公制的落地提供了条件 。“第一个吃螃蟹的”来了!据媒体报道 , 在线旅游平台携程日前宣布 , 公司将开始实行混合办公制 , 允许员工每周三和周五选择1-2天远程办公 。 这是国内首家大型企业面向大部分员工推出“3+2”混合办公制 。
不用天天去办公室打卡 , 可以在单位上班和居家办公“混搭”……在“打工人苦打卡久矣”的背景下 , 作为国内最大OTA平台的携程带头实行起混合办公制 , 引发无数上班族的羡慕嫉妒恨 。 所以此事甫一曝出 , 不少网友的“柠檬精”模式立马在满屏的“又是别人家的公司”中开启 。
混合办公制无疑是对常见的“到岗值班+打卡考勤”工作模式的松动 , 却也不等于完全意义上的“想在哪上就在哪上” , 而是介于坐班制与居家办公制之间 , 跟弹性工作制有些相通之处——它们“加载”的解读框架 , 离不开三个词:弹性 , 人性 , 活性 。
弹性意味着更灵活 , “3+2”混合办公制的推出 , 赋予员工更多的弹性空间;人性指的是人情味 , 让员工可以根据需要在家办公 , 免去通勤麻烦 , 会为企业管理抹上些柔性化的油彩;活性指向的是激活员工参与企业事务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性 , 现代企业管理讲究员工管理“活性化” , 而混合办公有助于实现这点 。
时下 , 随着在线协同办公“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绩效考核方式的全备 , 为混合办公制的落地提供了条件 。 正因如此 , 在不少人眼中 , 混合办公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
微软CEO纳德拉就曾表示 , 混合办公模式将是这一代人的最大变革 , 微软去年首次发布的年度“工作趋势指数”报告题目就是“混合办公:下一个颠覆性趋势——我们准备好了吗?”谷歌此前也允许20%的员工在家办公 , 还推出“3+2”混合办公模式 。 尽管有疫情催化的因素 , 可这未尝不是顺势而为 。 “996”“大小周”激起的反对呼声、刚性化管理带来的人效比边际递减 , 也让部分企业正转变管理思路 。
前些年 , 所谓的“加班文化”在狼性文化的包装下蔚为风行 , 甚至从不成文的潜规则变为明文的企业制度 。 由此而来的 , 是员工的幸福感被蚕食 , 从“××民工”的自黑 , 到“打工人”的自嘲 , 都昭示了这点 。 “人是目的 , 而非工具”的呼声愈发频密 , 在监管频繁落地、劳动权益理念逐渐强化的当下 , 企业将管理指针更多地对标“以人为本”的要求 , 是必答题 。
更何况 , “强制加班”粘附的刚性管理边际效益正衰减 。 对互联网等行业来说 , 靠强制加班等高压管理会抬高单位产出的成本 , 却未必能带来对应的效益提升 。 过度消耗之下 , 员工工作效率的下降和疲态下的“摸鱼” , 难免造成人力资本效能和员工幸福感的双输局面 。 而混合办公制 , 或许更能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
置于更长线的视角看 , 与人类技术进步伴生的 , 就是强依附性劳动关系与模式的不断松绑 。 从雇佣制到灵活就业 , 都彰显了“越来越灵活”的趋势 。 互联网观察家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中预言:在未来 , 人与人之间凭情感、缘分、兴趣快速聚散 , 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在一起 。
那种靠监控把员工绑在工位上、靠员工跳槽动向监测系统留住人的做法 , 只能说是“往后退” 。 与之成对照的 , 混合办公及灵活办公则是“向前走” 。
或许有人担心 , 混合办公看起来挺好 , 却会导致“全时待机”“工作家庭没界限”的困扰 。 这并非无谓之忧 , 但解题思路不该是对混合办公模式进行全盘否定 , 而应是企业层面将MBO(目标管理)融入管理理念中 , 科学制定目标 , 避免员工纵使在家里休息“也应无计避加班”的情况 。
无论是立足于反“反内卷” , 还是着眼于用工管理松绑化的趋势 , 混合办公都是可以有的尝试和探索 。 而寓于混合办公之中的人性化色彩 , 也应成为企业管理的底色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官莉
【弹性|评论|混合办公制:往上是反“内卷”,往下是“松绑”】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hxpl2020@qq.com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梁建章评携程混合办公:利于家庭,多方共赢
- 员工|携程推行混合办公,每周1至2天员工可自选办公地
- 办公|办公新趋势?这家巨头率先启动混合办公模式,每周1
- 疫情|办公新趋势?这家巨头率先启动混合办公模式,每周1-2天自选办公地点……
- 公司|近6成员工强烈支持 携程宣布在国内率先开启混合办公模式
- 公司|携程率先启用混合办公,每周1-2天自选办公地,离职率降了
- 最新消息|携程将国内首家推出混合办公制度 每周可只坐班3天
- 评论|“我看冬奥”系列评论?|科技让竞技更快更高更强,还要更公平更安全
- AMD|AMD RX 7000系列显卡产品线曝光:两代核心与工艺大混搭
- 关键词|评论丨监控员工离职倾向,别把打工人当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