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治充血性心力衰竭配方
充血性心力衰竭
【原方配方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原方未注分量) 。
【用法】原方未注用法 。现代用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 。临床上以右心室舒张末压增高,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主要表现心悸、气短、水肿、紫绀等 。
本病属中医学“心悸”、“怔忡”、“喘咳”、“痰饮”、“水肿”等范畴 。辨证分型有:心气不足、心阳不足、气阴两虚、瘀血内阻、心肾阳虚、水气不化等型 。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型,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头晕乏力,五心烦热,干咳或痰中带血,舌尖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
(1)根据《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2):28,谢茅报道:以本方加葶苈子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葶苈子浸膏片口服2片,每日3次,生脉散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2次 。结果:显效36例,总有效率为92% 。
【生脉散治充血性心力衰竭配方】(2)根据《四川中医》1992,(6):29,何友作报道:以生脉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每日1次,结果: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92% 。
5.感染性休克
【原方配方组成】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原方未注分量) 。
【用法】原方未注用法 。现代用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
感染性休克系由于感染引起的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 。感染源多为细菌,但也可由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感染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或紫绀,末端湿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尿少,心音低,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 。
本病属于中医“厥(热)脱”范畴 。临床辨证分型有:热伤气阴、热盛腑实、热伤营血、阴竭阳脱型 。本方适用于热伤气阴型,症见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气短自汗,肢冷发绀,口干喜饮,便燥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
(1)根据《成都医学通讯》1979,(5,6):13,罗德诚报道:治疗一组经扩容、西药升压治疗而反应较差的21例休克,其中11例为中毒性休克,全部加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治疗,结果最早反应多数为血压上升,少数为脉搏转为有力,皮肤渐红润,汗出减少 。故认为本药并不具有直接的升压作用,而是有增强对升压药物的反应和稳定血压的作用 。
(2)根据《江苏中医》1980,(3):59,马禄钧报道:以生脉散治疗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药5分钟至1小时后开始升压,显效率为71.8%,血压稳定时间平均为17.3小时 。
(3)根据《四川中医》1984,(1):38,孙会文报道:用生脉散方加味(朝鲜白人参12克,麦冬10克,五昧子3克,附子10克,炮姜6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1例服药3剂后,四肢转温,血压回升到14.7/10.7千帕;嗣后,随症治疗而获愈 。
(4)根据《中成药研究》1985,(2):21,沈但报道:生脉针(红参、麦冬)治疗感染性休克17例,显效率为88.2%,休克纠正时间多为5~9小时 。
(5)根据《内蒙古中医药》1987,6(1):24,张志民报道:用生脉液配合西药治疗6例烧伤合并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用药后4~6小时血压上升,4例治愈,2例死亡 。用生脉液2次,参附汤1次灌肠,治愈1例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 。另用生脉液或四逆针治疗休克70例,无一死亡 。
(6)根据《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8,(2):19,李新华报道:用生脉针治疗顽固性休克30例,其中感染性休克20例,病程12~72小时,均经积极祛除病因、扩容、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对症处理、升压等治疗无效,且休克持续并加重 。采用本方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静滴 。结果感染性休克全部治愈 。
推荐阅读
- 生脉散治克山病配方
- 生脉散治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配方
- 生脉散治冠心病配方
- 生脉散治流行性出血热配方
- 加减生脉散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
- 生脉饮的功效与作用
- 银翘马勃散治荨麻疹配方
- 银翘马勃散治急性咽喉炎配方
- 银翘马勃散治小儿风热乳蛾配方
- 银翘马勃散治癫狂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