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的作用与功效
【来源】《医林改错·上卷·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
【组成配方】五灵脂炒,二钱(6g)当归三钱(9g)川芎二(6g)桃仁研如泥,三钱(9g)丹皮二钱(6g)赤芍二钱(6g)乌药二钱(6g)延胡索一钱(3g)甘草三钱(9g)香附-钱半(4.5g)红花三钱(9g)枳壳一钱半(4.5g) 。
【用法】水煎服 。
【作用与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主治适应症】肚腹血瘀证 。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肚大青筋;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 。
【方解】
君:桃仁、红花——逐瘀活血 。
臣:当归、五灵脂——活血化瘀 。
香附、乌药——理气止痛 。
佐:丹皮、赤芍——清热活血,凉血散瘀,以制瘀热 。
川芎、元胡、枳壳——活血行气,祛瘀止痛 。
使:甘草——缓和诸药峻猛之性,并扶助中气 。
本方与血府逐瘀汤都是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而成的,都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散结的作用 。但血府逐瘀汤中配有行气开胸和引血下行之药,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上焦,胸中瘀阻之证,如胸痹、真心痛(心绞痛)等;本方中配有疏肝行气止痛之药,故行气止痛的作用较大,主治下焦病证,瘀血结于膈下,如胁肋刺痛,少腹剧痛,妇女痛经,两胁及腹部肿胀有结块等 。
【方论】
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养血凉血,五灵脂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上药合用奏活血散瘀、散结消积定痛之功,主治血分面止痛;乌药、元胡、香附、枳壳疏肝行气,主治气分而止痛;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使气血并调,使气行血畅,瘀去痛止;且本方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配伍当归养血润燥,使辛通而不燥阴,祛瘀而不伤血,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方走膈下而逐瘀血,故云“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评注》) 。
方中红花、桃仁、赤芍、当归、丹皮活血化瘀,五灵脂、玄胡、川芎理气活血,香附、乌药、枳壳疏肝理气,甘草和中 。本方重在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翁维良《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 。
本方以灵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逐瘀破血;辅以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而化瘀,治瘀久化热;以香附、元胡、乌药、枳壳等理气止痛,且令气行血亦行;甘草调和诸药,防破血过猛、理气行气过甚 。(陈士奎《活血化瘀名家王清任》) 。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
以膈下逐瘀汤化裁(当归15g,山楂12g,香附10g,红花10g,乌药10g,青皮12g,木香10g,泽泻15g,黄芪20g,佛手10g,槟榔10g,丹参10g)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发现,痊愈12例,显效37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3.8% 。[马洁.膈下逐瘀汤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江苏中医药.2005,26(4):18-19]典型病例:周某,男,66岁,离休干部,住院号:67026,因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15年,加重2个月于1992年2月25日住我科治疗 。症见胃脘胀痛,
嗳气不舒,脘痛喜按、得热则舒,恶心欲呕,食纳欠佳,体重下降,舌质淡红,边有瘀斑,苔白略腻,脉弦细 。查胃镜示:胃体黏膜充血水肿,胃窦部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粗糙不平,有结节隆起 。病理检查见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 。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属脾胃虚寒,气血瘀滞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元胡各15g,五灵脂、川芎、桃仁各12g,红花9g,甘草、砂仁各6g,高良姜10g 。1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治疗2个月后临床症状均消失;继予香砂六君子汤15剂后,食纳大增,体重增长 。复查胃镜示:胃黏膜萎缩性病变消失,腺体增多,肠上皮化生消失 。已临床治愈,于1992年5月12日出院 。随访5年,未见复发 。[马秀萍.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4,22(8):60-61]原按: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多由肝胃不和,肝郁气滞,肝胆郁热,脾胃虚寒所致 。患者病久不愈,久痛入络,气滞血瘀,或因气血两虚,病邪阻滞络脉,导致胃络瘀阻,而见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粗糙不平或结节隆起 。膈下逐瘀汤,功能活血逐瘀、消痞止痛 。以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祛瘀生新;桃仁、红花、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络;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且增加祛瘀之功;丹皮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可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和溃疡愈合,促进固有腺体再生,并有建立侧支循环功能,抑制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使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萎缩的腺体得以复生,因而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
以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五灵脂12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丹皮9g,桃仁12g,红花9g,香附12g,乌药9g,元胡15g,甘草6g)随症加减,泛酸甚者加煅瓦楞15g,乌贼骨10g;食纳欠佳加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2g 。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 。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1~3个疗程后,痊愈17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96.6% 。[李文林.膈下逐瘀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青海医学院学报.2002,23(3):55] 。
(三)溃疡样消化不良
以膈下逐瘀汤(桃仁9g,红花3g,当归9g,白芍15g,五灵脂6g,川芎9g,元胡索15g,九香虫3g,乌药9g,香附9g,枳壳12g,煅瓦楞子15g,白及9g,甘草6g)治疗溃疡样消化不良52例,并随症加减:胃脘胀甚者,加
厚朴;反胃吐酸者,加半夏;遇冷痛重者,加干姜;疼痛灼热者,加黄连;夜里痛甚者,加三七粉;饭后痛重者,加槟榔、木香;气郁者,加柴胡;气虚者,加白术;兼有食滞者,加炒麦芽、鸡内金 。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痊愈38例,显效13例,无效1例 。[周玉来,周芳,罗伟.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溃疡样消化不良52例.中医研究.2006,19(8):40-42] 。
(四)泄泻(慢性腹泻) 。
膈下逐瘀汤(当归、枳壳、元胡、五灵脂各10g,赤芍、桃仁、香附各6g,乌药10g,红花5g,生甘草3g)随症加减,伴有寒湿者,加炮姜,升麻各6g;伴有湿热者,加煨葛根、生苡米仁各10g,败酱草15g,徐长卿10g;伴有脾胃虚弱者,加炒山药、茯苓各15g,白芍12g;伴有气虚加黄芪15g 。治疗慢性腹泻66例,痊愈50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 。[倪正扬.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腹泻66例.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23]典型病例:李某,女,50岁,于2004年5月15日初诊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已6年余,同时伴有腹痛腹胀甚,气短、善太息,两胁不舒,腹痛即泻,泻后得缓,腹中雷鸣,里急后重,纳呆,暖气,颜面青黄,舌质紫暗,有瘀斑,两目肉轮青黯,苔厚色黄白相兼,脉弦滑 。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炎,证属气滞瘀结证,治以通滞散瘀,理气和中为主 。处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牡丹皮15g,赤芍15g,乌药15g,延胡索15g,当归15g,川芎15g,五灵脂10g,红花15g,枳壳15g,香附15g 。4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自诉服药后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增多,但无里急后重之感,纳食改善,舌质隐青,苔白,脉沉弦 。药用:申姜15g,车前子15g,山楂15g,九香虫15g,牡丹皮15g,白术15g,莲肉40g,前胡15g,青皮15g,川芎15g,茯苓50g,诃子肉20g 。4剂,水煎服,日2次 。
三诊:病人腹痛腹泻已明显减轻,但自觉神倦乏力,时有小腹下坠感,舌质红,苔白,脉沉弱无力 。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5g,当归15g,升麻5g,柴胡5g,陈皮15g,白术15g,党参20g,申姜15g,茯苓30g,莲肉40g,诃子肉40g,补骨脂15g,连服8剂而愈 。[石贵军,张树茂,柏栋.任继学教授验案举隅.吉林中医药.2006,26(2):38-39] 。
原按: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老认为,本病病机核心为肝脾失调、气滞内壅、肺肾失调、水津代谢受阻,引发大肠传导功能障碍 。经络受阻,浊毒久伏,正气受伤,不能束邪,毒邪必逆于大肠肉理,外损脂膜,在病理上呈现痰瘀水毒互结不散,化热为腐,甚则水肿,瘀滞、浊毒内蕴而生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之症 。故先投以膈下逐瘀汤以通滞散瘀为主,佐以疏肝宣肺理脾温肾之法,正如《内经》所谓,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能久藏,此即指出魄门是受五脏的指使,只有肺气的宣发、肝的疏泄、脾的运化、肾的开合功能正常才能完成大肠正常的传导功能,此调理五脏之法源于此 。最后以补中益气汤调理善后而愈 。
(五)粘连性不全肠梗阻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运用膈下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牛膝各10g,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各6g,莱菔子10g、麻子仁10g、郁李仁15g)加减治疗术后粘连性不全肠梗阻52例,每日1剂 。病情严重者,4~6小时服药1次,服药后便通、腹痛消失,病情缓解,去掉莱菔子、麻子仁、郁李仁加生芪制成丸药,服用1~3个月 。治愈率达75% 。[李妙兰.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粘连性不全肠梗阻52例.实用医技杂志.2002,9(10):754](六)泄泻(慢性结肠炎) 。
用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丹皮、香附、红花、枳壳各10g,桃仁、五灵脂、乌药、甘草各10g)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32例,脾胃虚弱者上方去丹皮、桃仁、赤芍,加炒白术、党参各20g、白芍10g;肝气乘脾者加柴胡、仙鹤草各20g,防风10g,白术30g;肾阳虚弱者加补骨脂20g,制附片10g;脾胃湿热者加生地榆10g 。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结果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 。[冯长旭.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26] 。
典型病例:李某,男,44岁,工人,2004年10月初诊 。患慢性腹泻4年余,每发腹痛即泻,泻后腹痛稍减,日行3~4次,大便夹有黏液或不消化食物,进食油腻时尤甚,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按之疼痛 。乙状结肠镜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口淡,舌质淡红,苔白腻 。舌下脉络粗长紫暗、脉濡 。证属瘀血内阻,脾胃虚弱 。治宜活血化瘀、益气健脾 。方用膈下逐瘀汤去丹皮、桃仁、赤芍,加党参、炒白术各20g,炒白芍10g,炒薏苡仁30g 。治疗半月,大便基本成形 。腹痛明显减轻 。继予上方化裁1月余,大便转为正常,包块渐消,腹痛尽除,全身症状亦较前明显改善,后以参苓白术散调摄月余而愈,追访1年未发 。
原按:五灵脂、当归、川芎、红花、延胡索等活血化瘀,乌药、枳壳、香附理气宽肠,党参、茯苓、白术健脾利湿,葛根升阳止泻 。全方共奏活血
化瘀、益气健脾、升阳止泻之功,故而治疗本病有效 。特别对脾胃虚弱、瘀血内阻者,用此方合健脾利湿之药效果尤著 。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打破水瘀交阻的恶性循环,是此病获效的基本原理 。
(七)胁痛(慢性胆囊炎) 。
以膈下逐瘀汤(五灵脂9g,当归9g,川芎9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12g,甘草9g,香附12g,红花9g,枳壳5g,柴胡l2g,栀子9g)随症加减,胁痛甚者加蒲黄9g;呕吐恶心明显者加旋覆花6g,柿棉9g;腹胀明显者加陈皮6g,青皮6g;有结石者加郁金9g,海金沙30g 。每天1剂,1个月为1疗程 。治疗慢性胆囊炎38例,痊愈1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21% 。[冯晓帅.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38例临床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55] 。
(八)胁痛(肝脓肿) 。
患者,男,48岁 。平时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史 。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经常有餐后腹泻等现象,每日约3~4次,泻下黄色黏稠状粪便,因无腹痛等明显不适症状,遂未加注意 。至2002年3月,腹泻逐渐加重,昼夜约7~8次,并伴有上腹及右胁肋下胀闷疼痛,即抽血化验肝功及乙肝三项,未发现异常 。4月中旬的1天夜间,突然呕吐、腹泻、腹胀痛,随之昏迷不省人事,急送某军医院救治 。经脑CT、腹部B超等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肝昏迷 。经抢救10余日,病人清醒,医院要求手术治疗,但因患者经济条件等原因放弃手术 。出院后求治于中医 。初诊:见患者面色萎黄、精神萎靡、气短懒言乏力、不思纳食,自诉胃脘胀满,右胁下隐痛,大便每日5~6次,黄色稀糊 。查体:巩膜、肌肤无黄染,胃脘膨胀、右胁下压痛明显,触有波动感,舌质红,舌体瘦,边有瘀斑,苔黄腻,两脉沉弦 。某军区医院B超提示:肝区可见8.2~9.6cm阴影,出院诊断书结论为肝脓肿 。处方:膈下逐瘀汤加味 。炒五灵脂15g,全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牡丹皮10g,乌药10g,元胡15g,金铃子10g,香附10g,炒薏苡仁20g,砂仁6g,佛手10g,红花10g,炒枳壳10g,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8,黄芩10g,生甘草6g 。5剂水煎,每日3餐后温服200ml 。上药共服15剂后,自觉右胁痛、胃胀纳差症状明显减轻 。原方减红花加生黄芪30g,陈皮10g 。继续服用1个月后,患者精神大振,胃纳已佳,胃胀胁疼痛皆除,二便正常 。经B超检查:肝区阴影缩小至6cm 。上方随症化裁共服用2个半月,再做B超检查:肝区阴影全部消
失,身体已恢复正常,随访3年至今未再复发 。[王维国.膈下逐瘀汤加味治肝脓肿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33] 。
原按:肝脓肿属中医“胁痛”、“积聚”范畴 。此患者病机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日久形成积聚 。证属邪实正虚 。膈下逐瘀汤是专对积块而设,古今广泛应用于癥瘕、积聚等证每获良效 。本案例在辨治过程中始终围绕病机变化,在原方基础上灵活加入健脾和胃等扶正药物,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正如张景岳所说:“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宜急,盖缓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所急在积速攻可也 。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可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烈,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 。可见应用中掌握得当,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
(九)胁痛(肝癌疼痛) 。
以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桃仁、延胡索、红花各9g,川芎、丹皮、赤芍、枳壳各6g,乌药、香附、茯苓各12g,甘草3g)加味治疗肝癌疼痛53例,显效12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81.1% 。[李佑民.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肝癌疼痛53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5):274] 。
(十)胁痛(脂肪肝) 。
李某,女,45岁,2008年7月21日初诊 。右胁部刺痛3个月 。腹胀,纳差,心情不舒畅,平素经血色黯,血块多 。舌质黯边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B超检查示:脂肪肝(轻度) 。检验肝功能、血脂正常 。证属气滞血瘀 。予膈下逐瘀汤 。药用:五灵脂、当归、元胡各15g,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香附各8g,红花、枳壳各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7剂后复查,刺痛轻,食欲增,腹胀减,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用3周 。症状基本缓解,B超复查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钟艳梅,刘文全.膈下逐瘀汤治疗脂肪肝2例.山西中医.2009,25(2):3-4] 。
原按:脂肪肝属中医胁痛等病证范畴 。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不和,瘀阻肝络而成 。本例证属气滞血瘀型胁痛,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膈下逐瘀汤取得良好效果 。肚腹者,肝胆脾胃肠之所在,肚腹有积,大凡与滞有关,滞之愈重,积之愈久 。则瘀之越甚 。方中五灵脂活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乌药行气活血,元胡、香附行气止痛,枳壳行气宽胸,甘草调和诸药 。
(十一)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当归、枳壳、香附、柴胡、黄芩、川芎各10g,桃仁12g,赤芍20g,红花9g,茵陈30g,炙甘草6g,丹参20g,郁金20g,金钱草20g)加减治疗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有恶心、呕吐者加陈皮、竹茹;腹胀、尿少者加大腹皮、车前子;纳呆、厌食者加炒山楂、鸡内金;乏力、嗜睡者加菖蒲、远志;齿衄、鼻衄者加蒲黄、水牛角 。每日1剂,4周为1疗程 。结果显效2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0% 。[葛建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高胆红素血症40例疗效观察.国医论坛.2008,23(4):36-37] 。
二、妇科疾病
(一)痛经
以膈下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延胡索、乌药、香附、灵脂、甘草、丹皮各10g,红花6g)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兼寒凝者加干姜6g、肉桂10g、小茴香10g;兼血热者加山栀10g、黄芩10g;兼气血虚者加党参10g、黄芪10g 。每次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经净痛止 。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结果治愈60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7% 。[匡丽君.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12):761] 。
典型病例:邓某,20岁,女,未婚 。初诊1999年4月22日 。患者14岁初潮 。月经周期尚正常 。经前腹痛,近1年疼痛加重 。经期常错后,经前期腹痛剧、喜温、月经量少有血块,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证属痛经,气滞血瘀、冲任虚寒型 。方用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桃仁、红花、五灵脂、乌药、生甘草、小茴香各10g,枳壳、郁金各15g,元胡、益母草各30g,服用3剂后,经行通畅,腹痛消失 。嘱患者下次来潮前用上方预服3剂 。[曹利平.谢远明主任医师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妇科病的经验.陕西中医.2000,21(5):211]原按: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后者常继发于生殖器官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等 。根据痛经临床表现又可分经前痛、经间痛、经后痛 。经前痛及经间痛又以实证多见 。病因为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采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疗效显著 。
(二)输卵管阻塞
以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元胡、五灵脂、
乌药、香附、丹皮、甘草)为主方,随症加减,热蕴血瘀加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公英、败酱草等;肾虚血瘀加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山萸、杜仲等;寒凝血瘀加小茴香、干姜、吴萸、肉桂等;各证型中均可加软坚散结如浙贝、昆布、海藻、夏枯草、牡蛎等 。治疗输卵管不通20例,治愈16例,有效率80% 。[王忠.膈下逐瘀汤加减治愈输卵管阻塞不通16例.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49] 。
典型病例:患者,27岁,2000年3月25日初诊 。月经史:14岁初潮,3~7天/24~32天 。结婚4年,同居未避孕而未怀胎前来就诊 。该患者生性忧郁,少言寡语,经来腹痛拒按,经量多少不定,色紫暗夹有血块,块下痛减,性交痛,性欲冷淡,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涩 。伴发胸闷不舒,经前乳房胀痛不能触衣,1999年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报告为两侧输卵管阻塞不通 。中医辨证:①痛经;②不孕证;③经行乳房胀痛 。病因病机:气滞血瘀,治宜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佐以温通、软坚散结 。膈下逐瘀汤加减:川芎12g、当归12g、白芍12g、桃仁12g、红花12g、枳壳10g、元胡15g、五灵脂12g(包煎)、乌药10g、香附10g、肉桂10g(后煎)、海藻10g、柴胡10g 。10剂,每日1剂,以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月经周期及经前症状,略有加减变化 。治疗6个月后,增加补血、滋肾之品,前后治疗9个月,患者于2001年元月妊娠,随访良好 。
【膈下逐瘀汤的作用与功效】原按:此患者为气滞血瘀,故以膈下逐瘀汤去赤芍,加白芍取其柔肝止痛之用,加柴胡疏肝解郁,二者一阴一阳,使之肝气疏泄,气机条达 。血得温则通,得寒则凝,故原方去丹皮加肉桂,温通血脉 。久病加海藻软坚散结,再配合月经周期给予调理,因而输卵管通畅,卵巢功能恢复正常,继而受孕有子 。
(三)慢性盆腔炎
以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0g,五灵脂10g,玄胡索10g,制香附10g,炒枳壳10g,乌药5g,穿山甲10g,皂角刺10g,红藤30g,银花藤30g)治疗慢性盆腔炎,每日1剂,1月为1疗程,同时每晚用原药煎第3次,去渣外用熏洗坐浴阴部1次,约15分钟 。结果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7% 。[许戈.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28-29]典型病例:闫某,女,32岁 。初诊1999年3月16日,反复发作下腹胀痛2年,加重2周 。伴腰骶部下坠感,月经不调,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白
带增多,胸闷,便秘,舌质稍暗、苔白,脉弦细,妇科检查:附件增粗压痛,子宫粘连压痛,活动度差 。证属气血凝滞,湿热瘀结 。方用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桃仁、红花、五灵脂、乌药、生甘草各10g,香附、枳壳、元胡各15g,加柴胡10g,苍术、黄柏各15g,益母草、蒲公英、生薏仁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用1周后诸症均减,连续服用21剂后症状消失 。[曹利平.谢远明主任医师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妇科病的经验.陕西中医.2000,21(5):211]原按:慢性盆腔炎多数由细菌感染所致 。此病初起多因湿热瘀结胞中,日久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治宜活血化瘀并清热利湿 。
(四)卵巢囊肿
以膈下逐瘀汤(当归尾15g,桃仁、牡丹皮、延胡索各12g,炒五灵脂、红花、枳壳、赤芍各9g,乌药、川芎、香附、甘草各6g)随症加减,气虚加生黄芪18g,党参12g;血虚加鸡血藤10g,炒白芍15g;带下量多加车前子15g,泽泻9g;腹痛加王不留行10g,皂刺6g;瘀血明显加莪术9g,鳖甲12g 。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 。治疗卵巢囊肿42例,2个疗程后痊愈31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尹淑仙,王金亮,侯红霞.膈下逐瘀汤治疗卵巢囊肿.山西中医.2010,26(8):8] 。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达那唑治疗的基础上,每月月经周期第20天开始,1剂/日,加用膈下逐瘀汤(当归10g,川芎10,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五灵脂10g,延胡索10g,丹皮10g,乌药10g,香附10g,甘草6g),连服10天,6个月为1疗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结果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5% 。[丁亮莲,雷磊.膈下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10,16(5):56-57] 。
三、腹部术后并发膈下脓肿
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炒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9g,桃仁研如泥、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5g,红花9g,枳壳5g)加减治疗腹部术后并发膈下脓肿45例,热重者加龙胆草、黄连;腹胀者加青皮、川朴;便秘者加生大黄;气滞者加川楝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每日2剂,10天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3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 。[邵伟,赵二鹏,翁欣.膈下逐瘀汤
加减治疗腹部术后并发膈下脓肿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09,30(13):1255-1258]四、脾包膜下血肿
王某,男,60岁,2006年4月21日初诊 。1周前,因他人用拳头击打患者左侧腰背部,当夜渐感腹部胀满不适,次日乡医常规处理无效,且症状加重,出现满腹疼痛,大便作胀 。B超腹部探查:脾脏形态失常,包膜下见两片不规则暗区,大小分别为9.5cmx 3.6cm、8.2cmx 5.2cm 。初步诊断为脾包膜下血肿 。建议住院观察治疗,必要时手术 。因患者不愿手术,转求诊于吾 。诊见:消瘦,痛苦面容,生命体征正常,满腹压痛,无反跳痛,左中腹拒按,左背腰部叩击痛伴打呃,大便不调,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辨证为血瘀气滞,瘀而化热 。治宜活血止血、理气止痛、化瘀清热,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尾、赤芍各15g,虎杖12g,五灵脂、丹皮、川芎、桃仁、延胡索、郁金、枳壳、蒲黄炭、莱菔子各10g,三七、红花各6g,黄连5g,每天1剂,水煎服 。嘱卧床休息 。服药7剂后,腹痛腹胀症状减半,察舌苔薄黄 。效不更方,上方减虎杖,黄连用3g,续服14剂 。诸症消失,B超复查示脾脏大小形态正常 。[漆正旭.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腹部术后并发膈下脓肿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09,30(13):1255-1258]四、脾包膜下血肿
王某,男,60岁,2006年4月21日初诊 。1周前,因他人用拳头击打患者左侧腰背部,当夜渐感腹部胀满不适,次日乡医常规处理无效,且症状加重,出现满腹疼痛,大便作胀 。B超腹部探查:脾脏形态失常,包膜下见两片不规则暗区,大小分别为9.5cmx 3.6cm、8.2cmx 5.2cm 。初步诊断为脾包膜下血肿 。建议住院观察治疗,必要时手术 。因患者不愿手术,转求诊于吾 。诊见:消瘦,痛苦面容,生命体征正常,满腹压痛,无反跳痛,左中腹拒按,左背腰部叩击痛伴打呃,大便不调,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辨证为血瘀气滞,瘀而化热 。治宜活血止血、理气止痛、化瘀清热,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尾、赤芍各15g,虎杖12g,五灵脂、丹皮、川芎、桃仁、延胡索、郁金、枳壳、蒲黄炭、莱菔子各10g,三七、红花各6g,黄连5g,每天1剂,水煎服 。嘱卧床休息 。服药7剂后,腹痛腹胀症状减半,察舌苔薄黄 。效不更方,上方减虎杖,黄连用3g,续服14剂 。诸症消失,B超复查示脾脏大小形态正常 。[漆正旭.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脾包膜下血肿1例.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1):37-38] 。
原按:本例由于外伤至脾包膜下血肿,是以血瘀气滞,瘀而化热为病机,故治以活血止血、化瘀清热、理气止痛为法 。膈下逐瘀汤能行血分之瘀滞,又善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加用虎杖、黄连清瘀热;加蒲黄炭、三七止血活血;莱菔子理顺胃肠之气,使气行则血行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
五、冠心病心绞痛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10g,丹皮6g,丹参20g,红花10g,红参10g,枳壳6g,元胡1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6g,赤芍10g,乌药6g,甘草6g),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8例,显效11例,有效24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1% 。[张艳华.膈下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8例.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45-46] 。
六、糖尿病性肾病
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2g,桃仁
10g,丹皮12g,赤芍15g,乌药10g,红花12g,大黄8g,鬼箭羽15g,牛膝12g,云苓10g,黄芪30g),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炒神曲;脘腹胀肿者加大腹皮、五加皮、泽泻;尿少伴水肿者加甘草、益母草;尿蛋白不退者加川断、金樱子、芡实;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加青葙子、枸杞子,配服云南白药0.5g,3次/日;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加白芍、全蝎、地龙 。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配以生大黄10g,生牡蛎30g,白花蛇舌草20g,土茯苓20g,附子6g,水煎2.次,浓缩至100ml,保留灌肠,1次/日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0例中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姚沛雨,胡亚峰.膈下逐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肾病30例.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839] 。
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宣某,男,55岁,2003年4月5日初诊 。自觉腹部胀满,有硬块3年 。2001年3月感两胁疼痛,食少纳呆,体倦乏力,大便溏薄 。继见结膜充血,颜面及耳廓皮肤出现进行性红紫,某医院诊为“肝硬变” 。2003年3月自感肝区痛剧,胃脘满闷,压迫感加重 。实验室检查:Hb200g/L,RBC 7×10'2/L,WBC 21.7x 10'/L,GPT130U/L,胆红素17.1pmol/L 。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因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求治于中医 。触诊:两胁下各有一大痞块,左侧一痞块如覆盆,按之坚硬不移 。伴腹部膨胀,不能进食,肠鸣便溏 。两胁胀痛,时有刺激感,气短喘促,坐卧立行均感困难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暗,苔薄黄,脉弦滑而数 。体检:体温37.4℃,心率98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50/80mmHg,头发枯槁无华,颜面紫红,全身肌肤甲错,尤以肘前、胫前为甚,但无巩膜黄染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腹部膨隆,按之较软 。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下界肋下3cm,质硬,表面光滑,有触痛 。脾大,自左肋弓下斜向脐下19cm,质中等硬度,表面光滑,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Hb190g/L,RBC7x 10/L,WBC20x 10'/L 。诊为“积聚”,辨证为血瘀气结型 。治宜化瘀散结、舒肝行气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川芎、丹皮、桃仁、香附、元胡、枳壳、炙甘草各10g,生地12g,五灵脂6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月22日二诊:前方服16剂后,症状稍有减轻,呼吸较前平稳,肝脾略有缩小 。实验室检查:GPT30U/L,Hb180g/L,RBC 6.7x 10”/L 。仍以上方加丹参30g,三棱、莪术各10g,以加强活血化瘀、祛瘀消积之力 。4月28日三诊:二诊方服6剂,诸症悉减,腹痛腹胀减轻,气喘已平,肝在肋下2cm,脾在肋下8cm 。Hb155g/L,RBC 4.8×10”/L 。
继以原方去五灵脂,加土鳖虫10g、炙鳖甲30g、鸡血藤30g,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功 。6月5日四诊:前方加减共服36剂,诸症皆除,食欲大增,精神较佳,面色如常 。复查RBC降至4.9x 102/L,Hb141g/L; 肝大约1cm,脾大7cm 。此乃急症渐复,宜缓治其本 。取上方10剂,掺入六君子汤5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 。早、中、晚各服2丸,续服半年,以善其后 。[梁苏荔.化瘀软坚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湖北中医杂志.2004,26(6):44-45]原按:腹部胀满、肝脾明显肿大,与祖国医学的“积聚”相类似 。积聚之证,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酒食不节,以致脾胃损伤,脏腑失和,久则痰食凝聚,气血瘀滞,其病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 。临证不能用大毒峻烈之药,宜先用调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使气机疏达,瘀血消散,新血流通,以达消积化癥之效,此即“化瘀生新”之理 。故在方中重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桃仁、赤芍、川芎、五灵脂、红花等;另以元胡、香附、枳壳舒肝理气以止痛,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痛止;穿山甲软坚散结,生地、当归、白芍滋养肝血,炙甘草既可扶正和中,与白芍配伍,又能缓急止痛 。后期调理,在原方中加入“六君子汤”制成蜜丸,意在“缓则治本” 。诸药相配,攻伐而不伤正,扶正方可祛邪,使肿大的肝脾渐渐缩小,血象也能逐渐恢复正常 。
【实验研究】
膈下逐瘀汤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脂肪肝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明显改善其肝指数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降低动物血清、肝脏甘油三酯水平 。[李秀芳,宋波,代蓉,等.膈下逐瘀汤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脂肪肝模型的保护作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26-29] 。
【临证提要】
膈下逐瘀汤为《医林改错》五大逐瘀汤之一,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是治疗膈膜以下及上腹部瘀血、积块的有效方剂 。主要用于胃炎、消化不良、结肠炎、胆囊炎、肝病、久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痛经、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等妇科疾病 。使用本方要切合气滞血瘀的病机,并随症加减理气药的比重 。
本方不易多服、久服,一般病去停药 。
推荐阅读
- 血府逐瘀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 补阳还五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 程钟龄蠲痹汤的作用功效
- 程钟龄银花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 程钟龄菊花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 程钟龄秦艽天麻汤的作用功效
- 程钟龄茵陈术附汤的作用功效
- 银耳红枣鸡汤的做法(热菜菜谱)
- 经常喝汤有什么好处?榴莲壳煲汤怎么做
- 酸菜粉丝丸子汤的做法(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