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真的可以明智吗?
我认为读史使人睿智,因为读史能修身,能思辨,能自信!
一、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读史为修身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可以修身养性,但为别人读书的现象也没有停止过,这正是孔子的担忧与无奈 。那么读什么书好呢?早在春秋时期,《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为楚太子所开的学习书目有九种,其中春秋、世、语、故事、训典五种就是历史典籍 。
学习从史切入最能涵养精神,增长才干 。读史,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之精髓 。从中,有我们个人修身之道,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从中,还有国家的为政之道,诸如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 。
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 。读史,对于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的人来说,绝不是为了获得展示儒雅、炫耀渊博的一种资本,而是求得经世致用的学问 。

文章插图
曾国藩读了一辈子的《史记》,时不时就“温故而知新”,他的成功,就在于信仰“经世致用”,特别注重实践 。军事上,他汲取古人经验,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挥到极致,把“湘军”打造成一支特别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军队 。政治上,他深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不遗余力的提拔重用手下,形成了历史上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湘军”政治集团,曾成为其独一无二的事业领袖和思想领袖 。识人上,他擅长于判断对方的品质、性格、情绪、经历,甚至于对其前途做出准确的预言 。其近乎“神奇”的辨认术多半是来自丰富的经验 。
人生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智慧,智慧就是知己知彼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缺乏对自己、他人、环境和事情的判断 。智慧不会从自以为是中产生,智慧从了解他人、体恤他人、博古通今中产生 。
历史最大的意义是存史资政育人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吸取别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是借鉴,这种借鉴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并且能提升我们走直路的效率 。
二、 历史因为探索而有价值,读史助思辨
历史是后人写的,会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可能会欺骗我们 。鲁迅先生曾经揭示这样的问题,认为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容易受君主专制的影响,会出现五种偏颇:重视帝王将相,忽视民族群体;重视军事、政治,忽视经济、文化;重视汉族以及人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忽视其他少数民族;重视权力、权术,忽视知识、技术;只记载国内史事,忽视海外华人 。

文章插图
尊重历史,秉公直书,才能写好历史 。而怕得罪权贵,心存私利或偏见,不作考证不去研究,停留在演义、衍义、稗官野史、街谈巷议上,甚至编造历史、虚构故事情节,隐恶扬善,都可能会让历史失实,误人百代,贻害千秋 。于此,“正史”不正、“实录”不实是有可能的 。这就需要后人去探索,去思辨,力求见微知著,去伪存真 。
清朝《四库全书》编纂的风波,是把斗争的方法引入写史中 。乾隆帝的初衷本意就是为了崇儒兴学,体现本朝文治之功 。为了编纂好此书,朝廷广招天下名士、学者4000余人,用时10年 。按经、史、子、集分类为四部分 。但由于民众不满朝廷满洲贵族专制,尤其是朝廷打着文治光昭幌子,干着灭绝文化的坏事激起了知识界人的愤慨 。他们有意诋毁、破坏该书的编纂,立志让全书不全 。当《四库全书》初步编成后,发现存在大量的抄错、漏写、缮写不全和荒谬现象,甚至还夹杂有禁书 。朝廷震怒,重发勘校多次 。也严厉惩罚了一批修书官员,最终成就了这本巨著 。此书被誉为历代思想文化的总汇 。其中包括历代书籍3503种,79333卷,46304册 。读历史的目的,是要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 。

文章插图
历史不是生硬的知识罗列,而是一门终身受用的智慧 。用思辨的方式读历史,能重新发现历史的有趣和有用 。
三、 历史文化因厚重而有生命力,读史生自信
历史记录了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于是就有了这一个时期的历史典籍文化成果 。历史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传承了历史 。面对历史文化,需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历史文化是我们代代生生不息,承前启后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宝贵财富 。
读史,能开启我们的心智之旅 。历史能给我们启迪、借鉴,也需要我们深挖和传承弘扬 。文化自信,就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新的伟大实践中 。
历史是我们的“本”,也是我们最坚实的“根” 。脚踏实地的人是不忘本、知道自己根在哪里的人 。历史文化有立场、有传承基因、有审美风范、有实践创新 。学史就是要了解历史,从历史之中挖掘出所有记忆,我们不该遗恨,但永远都不该选择遗忘 。学史能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
历史书籍是有知识增量的,读史的人在为人处世或规划未来的能力上就要比一般人强 。也不会盲目被一些错误的信息所侵蚀 。一个人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绩,知识,经历,阅历,见解,都非常关键 。以人为鉴,以史为鉴,我们才能从历史中看到未来 。
读史,可以提高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度 。一个人总盯着过去,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会双目失明 。历史并非是枯燥的,它是有趣味性,也是有温度的,有情怀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国人对不以国事为重的“商女”的愤慨 。历史是国家的记忆,了解历史是对国家的热爱 。

文章插图
田忌赛马的的典故,说的就是文化与智慧自信的胜利 。据《史记》记载,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 。并规定,每有一匹马来比赛 。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千两黄金 。而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三千两 。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一千两黄金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赛马之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 。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 。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
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表明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读史使人明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史书,纵览世事变迁,从真实的人事中领悟人世间的道理、兴亡成败的规律,乃中华历史文化之智慧谋略 。
我认为“读史可以明智”中的智不是单纯智力的智,而是在待人处世上的智慧 。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说明了没有前人的研究,就不会有牛顿的成功 。历史也一样,历史总是相似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并能将之运用在生活中 。

文章插图
认识历史十分重要
读史书,可以认识历史,因为了解,才能够做到尊重历史、承认历史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数典忘祖”,它原本的意思是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现在我们多用此成语比喻一个人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根”,是特别在意的 。有一个成语叫“落叶归根”成功诠释了中国人对自己本源的重视 。那么“数典忘祖”这个贬义词在中国人看来是程度十分重的贬义词了 。
我们在认识历史之后,再重新看历史人物时,就会根据历史环境,去理解与判断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的行为 。比如晋惠帝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对不了解历史的人会觉得,这个人说出这样的话很可笑 。但其实晋惠帝不是一个傻子,他也很努力地想为灾民想解决办法 。之所以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是因为他平时高高在上地生活在皇宫,根本不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 。

文章插图
不了解历史也一样会跟晋惠帝犯一样的笑话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历史中的相似事件,再结合自身的环境背景,可以更加精准地判断局势、分析利弊,进而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我们读史书,就可以从中学习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因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的规律的,我们循着这些特定的规律,运用历史观举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真的可以明智吗】总而言之,读史书是十分有必要的 。平时闲时可以少一些娱乐,比如打游戏、追剧,每天匀半小时、一小时,静下心来读一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结婚十年离婚时女方可以分得什么
- 兵团职工分了地可以自己上班吗,兵团职工怎么入职
- 和平精英药品作用 和平精英药品作用介绍
- 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什么的量
- 2022年3月2日可以结婚吗 当日结婚运势
- 如何在手机上剪辑视频
- 假释期间可以出门吗
- 芋圆的做法用糯米粉,糯米粉可以做芋丸吗
- 樱桃的热量,樱桃热量高吗?减肥可以吃吗
- 读书有哪些好处,读书主要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