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仁”是什么? 仁人的意思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 。那么什么叫“仁”?孔子答曰:“爱人”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也就是说要以“人”为本 。“仁”是孔子誓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 。
再谈孔子思想体系中所谓“人”的概念,学者有多种解释……在孔子思想中,“人”的主要意义是泛指……如:《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称管仲为“人也” 。还有第十四篇中的“人”是指人才等等 。
总之,“仁人”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把“仁人”用在当今时代,无论是谁,做人做事,要做益于大众,社会的好事,尽心竭力,忠心恳恳,宽以待人,“仁”兹爱人 。


《论语》中的“仁”是什么? 仁人的意思

文章插图
《论语》系统记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 。孔子虽然号称门生三千,贤人七十 。但其门生贤人形像伟业均不令人信服 。能够得上仁人称呼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标准很重要 。宋范仲淹提出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释义: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
从而得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为仁人标准 。这个标准也被历代主流社会所认可 。据此标准可以排除一大批功成名就后穷奢极欲追求自我物欲者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唐太宗李世民终身秉承: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格言,广纳良言贤人大治天下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近代有左宗裳借钱招兵,抬棺入疆收复新疆 。国父孙中山 终生奋斗推翻腐败的满清统治,将民生民主民权的思想还给中国大地……很多很多仁人推动了社会进步,燃起了人类进步的思想火花!请恕我不能一一枚举 。
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
【《论语》中的“仁”是什么? 仁人的意思】司马牛、孟武伯、樊迟、子贡、颜渊等都曾向孔子请教过关于“仁”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解答,说法不一,内涵也不一样.一部《论语》,孔子对“仁”的解释多种多样.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司马牛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对子张却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对樊迟则说,“爱人”就是“仁”.除此之外,《论语》中还有许多歧异的说法,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孔子不同的说法,我们从孔子对曾参谈的一段话可大致推知“仁”的真实含义.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告诉其他同学“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用现代的话说,对于不管干什么事(当然是益于社会的好事)都要尽心竭力,忠心恳恳;对人要宽以待人,仁慈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孔子从不轻许以“仁”,他在答复许多学生“不知其仁”的讲话里面,只说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也未必说颜渊就是仁人.对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只说他们是“忠”或“清”,却不同意他们是“仁”,“仁”的标准何其高也.孔子没有认为哪个学生具备了“仁人”的标准.“仁”并不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因此,依孔子的意见,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就可以许他为仁.所以,孔子说管仲不俭,不知礼,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不是放大了的对“仁”更深刻的解释.实际上孔子对“仁”的解答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各人不同的内在修养和外部表现、人品、秉性等,而取不同的含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