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最火社交名片 别太当真是什么歌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李丽
什么是MBTI测试?如果对此一无所知 , 你可能很难进入部分年轻人的社交语境 。这个源自荣格理论的心理测试最近在网络上火透半边天——人们通过测试 , 得出自己是16种人格中的某一种 , 并以此为依据 , 对照自己的性格特征 , 解释自己的职业表现 , 甚至规划未来的择偶方向 。在微博上 , 有关“MBTI”话题的总阅读次数已超过15亿 , 讨论次数高达32万 。人们为各种影视人物和历史人物划分MBTI类型 , 各种有关MBTI的表情包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出圈 。
MBTI可信吗?它缘何成为网络时代新晋的社交名片和流量密码?羊城晚报采访人员带你“起底”MBTI 。同时 , 大家也来听听专业心理咨询师对MBTI风潮的理解与“警告” 。
“二选一”:四种倾向“决定”你是谁
MBTI测试的起源 , 要追溯到上世纪初 。1921年 ,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撰写了一本名为《心理类型》的著作 , 并在其中提出一种以4个维度将人格分成16种类型的分类方法 。大约20年后 , 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 , 以荣格的上述理论为基础 , 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这套模型根据母女俩的姓名命名 , 叫作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 即人们今天简称的“MBTI” 。
MBTI测试方法很简单 , 就是做题 。在做完一系列“二选一”的选择题之后 , 你将得到属于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四类:
你更关注外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这决定了你属于外向型(E)还是内向型(I) 。
在接收信息的方式上 , 你更喜欢基本信息本身 , 还是更喜欢解释和含义?选择前者的人是感知型(S) , 后者则是直觉型(N) 。
做决策时 , 更注重逻辑的人属于思考型(T) , 更注重人和特殊情况的则属于感觉型(F) 。
最后 , 跟外部世界打交道时 , 你更喜欢做决定还是更愿意对新信息和新选择持开放态度 , 决定了你属于判断型(J)还是感知型(P) 。
根据你对每个类别的偏好 , 你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性格类型 , 它用四个字母来代表 。譬如ESFP , 表演型人格 , 关键词是精力充沛、善于交际、寻求刺激……这种人格的优点是大胆和创新 , 缺点则是容易无聊和不专心 。又譬如INTJ , 建筑师型人格 , 关键词是讲求逻辑、注重隐私、个性独立而果决……这种人格的优点是理性和果决 , 缺点则是容易傲慢和对罗曼蒂克的极度不擅长 。
“赛博算命”:MBTI也有“鄙视链”
MBTI测试的创始人之一曾表示 , 这个人格测试的意义在于:“任何关心了解自己的天赋和适当使用这些天赋的人 , 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实现良好的类型发展 。”譬如 ,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寻找和识别满足自己偏好的工作——内向型人适合做研究 , 外向型人则选择与他人互动更多的职业领域 。
部分名人和明星的MBTI测试结果 , 似乎印证了MBTI的“科学性” 。在北京冬奥会上得到全世界观众喜爱的谷爱凌曾在社交平台上自曝是INTJ , 人们立刻理解了为何这位美女选手能忍受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 以及在人生最关键的赛场上选择自我突破而不是打安全牌——这是她独立和果决的INTJ人格在起作用 。演员杨幂的MBTI测试结果则是ENFP——竞选者型人格 。在对该人格的普遍解释中 , ENFP通常是聚会上的焦点 , 富有魅力 , 精力充沛、并且享受与人们建立的社会与情感联系 。这些似乎都与杨幂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信、人缘好的特征相符 。
在很多MBTI的初接触者还在忙着给自己的个性分类时 , 更多网络冲浪者已经在为自己和他人划定社交圈子了 。尽管MBTI测试的官网专门指出 , 16种人格之间是“平等的 , 没有所谓更好的人格” 。但就跟星座、塔罗牌、九型人格等曾经流行过的其他“赛博算命”一样 , MBTI在社交场域里也有自己的鄙视链 。在一个网络盛传的金字塔式图案中 , 排在最底下的是被认为拥有最多“霸道总裁”的指挥官型人格ENTJ , 谷爱凌所属的INTJ人格则占据了金字塔最顶端 。
“伪科学”:有人反感被“贴标签”
在年轻人中间 , MBTI似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名片 。对于刚认识的人 , 报上自己的MBTI人格类型 , 便似乎袒露了一整串自己的秘密 , 但同时也给了对方一把打开你内心的“钥匙” , 譬如“我不善言辞 , 但我对友情忠心耿耿 , 如果你能温柔对待 , 我就会给你双倍的回报” , 或者“别看我外表活泼 , 但实际上我内心十分敏感 , 你只要说错一句话 , 我可能就会变身好斗的公鸡” 。
但在不少心理学专业的人士看来 , 这类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方法多少显得过分简单粗暴 , 且缺乏足够的科学性 。科普公众号“果壳”则直接把MBTI测试列入了“伪科学”的范畴 , 称其“从头到脚不靠谱” 。譬如 , MBTI的测试题都是“二选一” , 果壳认为这属于“强行归类” , 并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这一周测出“外向”的人 , 下周手一抖就可能变成“内向” 。
事实上 , 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只有四道题的“极简版MBTI” 。
你高中时代受欢迎吗?是(E) , 否(I) 。
【MBTI:最火社交名片 别太当真是什么歌】你喜欢运动吗?是(S) , 否(N) 。
你数学好吗?是(T) , 否(F) 。
你的房间整洁吗?是(J) 。否(P) 。
不少网友发现 , 这四道题做完 , 跟做完MBTI九十多道标准试题的结果一模一样 。这似乎从侧面印证了一种论点:MBTI不过是一套看起来煞有介事的儿戏 。
如今 , 在MBTI的流行大潮中 , 已经出现了自发抵制的声音 。很多人不愿意就此被贴上“我是某种人”的标签 , 网友“磊子磊子小磊子”便表示:“我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存在16种人 , 相信MBTI的人实际上是在抹杀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
对话
心理咨询师看MBTI:迎合了社交中的“求同存异”
心理学业内如何看待MBTI?心理咨询师、四川大学心理学硕士希若近日接受了羊城晚报采访人员的采访 , 给出了她对MBTI的看法 。
羊城晚报:你是什么时候发现MBTI测试突然火起来的?
希若:其实我一早就知道MBTI , 但最近突然发现MBTI因为谷爱凌的采访出圈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 , 以前新朋友见面都会聊星座 , 但现在见面话题却变成了MBTI 。
羊城晚报:在心理学人士看来 , MBTI测试的科学性如何?
希若:业内普遍认为MBTI只是一种信度和效度都比较低的人格测试量表 。它可供娱乐 , 但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
羊城晚报:能具体说说它不可信的原因吗?
希若:首先 , MBTI的发明者没有心理学的受训背景 , 其对性格测试的分类 , 更多是依托于生活经验而非科学研究 。你可以理解为 , 它抓取人们在行为属性和认知方式中的特征 , 然后把相似特征的人进行了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归类 。其次 , 这个量表本身语言描述模糊 , 评估也只有两极二分 , 信度和效度都比较低 。
羊城晚报:前有星座、塔罗 , 后有MBTI , 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赛博算命”呢?
希若:首先肯定是因为赛博玄学迎合了人们自我探索的需求和交流分享的欲望 。它们会在15-35岁的年轻人当中较为流行 ,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有探索自我的本能和找到同类的渴望 。
羊城晚报:在你看来 , MBTI是如何成为新晋“社交密码”的?
希若:MBTI简单、有趣 , 它的分类标签能够更好地让大家在社交中“求同存异” 。另外 , MBTI对于所有人格类型的描述都是偏正向的 。试问 , 谁会拒绝被人夸奖呢?还有 , 相较于星座玄学 , MBTI看起来也“更专业”一些 。结合以上几点 , 它很自然就变成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密码”和“破冰神器” 。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用MBTI来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的做法?
希若:我记得我第一次做MBTI的结果是ENTP 。当我把结果发到朋友群里 , 立刻有朋友脱口而出:“ENTP=杠精!”另一个朋友测试结果是ISTJ 。于是那个朋友又归纳说:“ISTJ=勤勤恳恳的996社畜!”你看 , 这就是“贴标签”的坏处!(笑)
羊城晚报: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MBTI测试?
希若:MBTI只是一个粗略的分类 , 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种工具而已 。它可供娱乐 , 但大家不必太当真 , 更不要把它当成什么“标准答案” , 甚至因此质疑自己 。当然 , 也不要因此对他人形成刻板印象!对了 , 如果大家想要尝试更专业准确的人格测试量表 , 我会推荐卡特尔16PF(即卡特尔16型人格测验)或大五人格测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