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造假:古董商人与农民纷纷造假,为何能骗过中外专家?


甲骨文造假:古董商人与农民纷纷造假,为何能骗过中外专家?


文章图片


甲骨文造假:古董商人与农民纷纷造假,为何能骗过中外专家?


文章图片


甲骨文造假:古董商人与农民纷纷造假,为何能骗过中外专家?


文章图片


1931年 , 在《华北日报》的《华北画刊》上 , 一个叫汐翁的作者写了《龟甲文》的短文 , 讲述1899年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生病 , 在北京达仁堂药店抓了几副中药 , 在翻检药物时 , 在“龙骨”这一剂中药上发现了文字 , 于是甲骨文被发现 。
2007年 ,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发表《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 , 指出该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离奇而不符合事实” 。

李学勤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 , 1911年时罗振常(甲骨文大师罗振玉之弟)有过安阳小屯村调查 , 指出当地人的确将甲骨文当“龙骨”售卖给药材商 , 但“购者或不取刻文 , 则以铲削之而售 。 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 , 悉以填枯井” , 换言之药材商不收刻有文字的骨块 , 因此村民就将大块甲骨文上的文字给削掉 , 小块的不好削就扔到枯井中 。 况且 , 药店出售龙骨 , 一般会磨成粉末出售 , 而不是让客人买回去磨粉 。
既然不是王懿荣因病意外发现甲骨文 , 那么他又是如何发现甲骨文的呢?其实很简单 , 就是一个山东商人将甲骨文售卖给他 。 更鲜为人知的是 , 这个山东商人还开启了伪造甲骨文的先河 , 而随着甲骨文造假被开启 , 若干年后出现一个民间高手 , 虽是文盲农民 , 却骗过了一大批中外专家 , 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新设一个叫“甲骨辨伪”的学科 。

根据罗振常1911时的调查 , 当地发现甲骨文已有30余年 , 但当地人都不知道是什么 , 只是将之当作“龙骨” 。 因此 , 到底有多少甲骨文被毁掉 , 已经无法考证 , 只能留下无限遗憾 , 后人称之为“口吞商史” 。
清末末期 , 当时金石之学大盛 , 凡古物以有铭文者为贵 。 1898年 , 一个叫范寿轩的山东商人来到小屯村 , 就询问有无出土带字的东西 , 结果就看到了甲骨文 。 但范寿轩辨别不出上面的文字 , 就没有收购 。 范寿轩来到天津时 , 和老主顾王襄(见下图)谈起了这件事 , 引起了王襄的注意 , 于是第二年购买了一些 , 最终1899年时被王襄与王懿荣几乎同时鉴别出来 。

关于这一段历史 , 至今仍有多种说法 , 但大致过程应该是 , 范寿轩先售卖给王襄 , 只是价格太贵 , “计字论值 , 每字一金” , 王襄财力有限只买了一部分 , 随后范寿轩售卖给了王懿荣 , 得三千金 。 由于这一段历史 , 导致京派与津派互争“甲骨文发现第一人”荣誉 。
上文中谈到的“范寿轩” , 在不同文献中还有被称之为“范春清”或“范维卿” , 如今山东潍坊综合了多方资料 , 并实地考察了当地范家 , 最终认为是“范椿清”与“范维清”亲戚二人 , 其中“范椿清”字寿轩 , 也就是“范寿轩” 。 至于两人如何分工合作的 , 如今已经搞不清楚了 , 但在伪造甲骨文上 , 多方资料指向“范椿清” 。
甲骨文兴起之后 , 中外学者纷纷重金购买 , 由原来一斤只值数钱的“龙骨” , 被爆炒成为每字值银二两五钱的“古董” 。 而范椿清不是学者 , 而是一个商人 , 对于文字释义历史考证毫无兴趣 , 对赚钱兴趣更大 , 于是他就动了造假的歪心思 。

当时 , 刻有文字的甲骨文虽多 , 但社会需求更大 , 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 与此同时 , 出土的无字甲骨数量更大 , 除了药铺之外无人问津 , 但却为伪造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
范椿清的造假手法很简单 , 就是雇佣刻字高手 , 在无字的甲骨上刻字 , 然后将之埋入土中 , 最终挖出了混入真甲骨文中一起售卖 。 由于当时甲骨文刚刚出现 , 市场上还没有假货 , 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造假 , 于是骗过很多中外学者 , 范椿清借此大赚一笔 。
虽然甲骨材料是真的 , 但刻工不谙甲骨文字规律 , 信手刻划 , 后来一些伪造品被精明的学者识破 。 然而不管怎么说 , 范椿清掀起了一股造假风潮 , 并由此催生出了史上最强的甲骨文造假高手——蓝葆光 。

蓝葆光是小屯村的一个农民 , 大字不识一个 , 但他伪造的甲骨文 , 在当时非常难以辩伪 。 与其他伪造者不同 , 蓝葆光采取“自创文字”的伪造办法 , 创造了一大堆刻着自创文字的甲骨文 , 同时也精通刻写手法 , 和做旧手段 , 保守估计伪造了不下于上千片 。 如此造假手法 , 却让当时中外很多大师上当受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