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行星为何能无限激发我们的灵感?为何能在科幻作品里经久不衰?它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艺术家绘制的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想象图 。 它在我们的星球表面留下了一个124英里宽的陨石坑 。 (图源: Andrzej Wojcicki ; Getty Images)
早在科幻小说问世之前 , 人们就着迷(和恐惧)于太空岩石落向地球的前景 , 但那是为什么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是:小行星曾多次落向地球 , 有时还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恐龙的灭绝) 。 但是目前并没有哪颗小行星是那种会撞向地球并带来灾难的迫在眉睫的威胁 。 虽然行星防御专家在监测近地小行星 , 但绝大多数的太空岩石要么完全错过我们 , 要么是小到在穿过大气层时就被完全烧毁 。
事实上 , 为防止有小行星对地球造成威胁 , NASA公布了一个计划 。 这个月晚些时候 , NASA启动了DART任务(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 这个任务将会发射一个航天器来撞击一颗小行星的卫星 , 以验证是否可能改变目标的运行方向 。 这两个太空岩石的轨道都不会接近地球 , 但这次测试旨在验证这样的技术能否在将来用于改变一颗具有威胁的小行星的轨道 。
不过 , 这只是一个应对小概率事件的应急计划 。 但无数的小说、书籍、电影以及电视节目仍然聚焦于这种可能发生的灾难 。 从电影《后天》到《末日逃生》以及充斥着爆炸艺术的《世界末日》 , “小行星摧毁地球”的套路已经过时了 。 但人们对于小行星的热情却从未衰减 , 即将在网飞播出的电影《不要抬头》以及在影院上映的电影《月球陨落》就证实了这一点 。
《不要抬头》将于12月10日在网飞首播 。 影片中两位青年宇航员尝试对人类发出警告 , 有一颗彗星正在毁灭地球的路上 。 尽管它并不是一颗小行星 , \"space rock threatens to destroy humanity\" is the crux of this sci-fi fixation.\"。 而于2022年2月在影院上映的电影《月球陨落》中 , 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 。 它讲述的是月球而不是小行星有撞击地球的威胁 。
但这种趋势比当代的动作电影还要久远 。 1958年的《天空燃烧之日》以及1968年的《伽马3号 宇宙大作战》等电影都是早期科幻作品中刻画小行星威胁的经典之作 。 甚至更早之前 , 像艾萨克·阿西莫夫那样的科幻作家也在作品里花费大量笔墨来刻画小行星 。 事实上 , 早在1985年罗伯特·科米尔的小说《世界末日》里就有作者对小行星带的早期刻画
科学激发小说的灵感
天文学家艾米·美因茨是电影《不要抬头》的科学顾问 。 她是NASA近地天体宽视场红外勘测探测器任务(NEOWISE)的首席研究员 , 专门研究小行星以及彗星群的特征 。 为什么科幻作品到处都是小行星撞击灾难的套路?她对于人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小行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 小行星是非常迷人的物体” , 美因茨对太空网说到 。 “它们在移动 , 表明我们身处于一个活跃的太阳系 , 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
“宇宙并不是那种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地方 。 它非常活跃 , 每时每刻都有事情发生 , 而我们便是其中一例” , 她补充说 。 “所以我认为在很多方面 , 小行星有点像是在提醒我们这点” 。
美因茨说 , 目前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这种套路 , 至少《不要抬头》向观众呈现的情景说明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这部电影的核心告诉我们生活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
小行星威胁题材小说的演变
整个20世纪初 , 随着科学家逐渐了解小行星带和“生活”在那里的太空岩石的真实情况 , 小行星逐渐出现在媒体上 。 但直到50年代 , 有关小行星灾难的故事才开始流行 。
这类科幻题材的诞生伴随着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动荡时期 。 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发后 , 冷战肆虐 , 核战争的威胁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这个时期 , 美国的学童经常进行躲避演习 , 他们藏在桌子下面并护住头部 , 练习在有核弹投下的情况下该怎么做 。
推荐阅读
- NASA将于今天确定Artemis3载人月球任务的候选着陆区
- 要更好地实现两栖登陆,必须对潮间带有充分的认知
- 月球上有毒?宇航员在登陆月球表面后,身体全部出现“异常”状况
- 真相大曝光:曾在月球上碰到UFO ,NASA隐瞒了真相
- 白天也能看到月亮,这种日月遥望之景的背后是什么?
- 月球样本开始处理,阿波罗是真是假?几十年的争论将大白
- 黄鼠狼不怕虎和猫为什么不怕虎?
- 月球的第四宇宙速度,一个很有意义的速度
- 杨利伟在太空听到“敲门声”,十七年后谜底揭晓,多亏他当时机智